戶戶成作坊 家家成門店
雷山南猛村有個“小目標”
冬季的雷山縣朗德鎮南猛村薄霧繚繞,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讓這個小山村顯得獨特又愜意。
1月1日,記者來到南猛村,沿着石板&階一路向上,道路周邊的一座座特色民宿與手工作坊讓人印象深刻。
南猛村是第一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寨,是苗族蘆笙舞發源地之一,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蘆笙舞藝術之鄉”稱號,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一段時間以來,發展受到限制。隨着交通條件改善,南猛村發展漸漸進入快車道。
“我們村主營的民宿已經有5家,還建成了1個餐飲服務中心。”南猛村黨支部書記余洪先介紹道,在幫扶單位及縣委、縣政府牽線搭橋下,南猛村得到相關企業大力支持,投入資金髮展民宿。
民宿收益的50%納入村集體發展資金,50%作為民宿的日常管理維護和人員支出。同時,企業還對村民開展專業培訓,讓村民掌握經營民宿的相關知識,自主創業,增強“造血能力”。
民宿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南猛村旅游、茶、稻花魚、黑毛豬養殖等産業齊頭並進發展,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2021年,南猛村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新建改造1000畝茶園及修建茶園産業路,實現了戶均茶園5畝目標,並通過技術培訓、茶園管護和産銷對接,全村茶葉年産值達130萬元,村集體收益達5.5萬元。
南猛村還實施了“我在南猛有一畝茶園”“我在南猛養一頭黑毛豬”“我在南猛養稻花魚”等項目,收穫了眾多嚮往田園生活的都市消費者。確認訂單後,客戶可通過“地球村”數據實時看到自己預購的茶葉、黑毛豬、稻花魚長勢,以及各項生長數據。
在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提供的技術支持下,南猛村還採取重力收集管網的方式打造污水處理系統,充分利用農村地勢坡度,優化生物濾池結構,通過在農田布設的土地消納系統實現了深度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而實現農村污水零排放。
“現在全村已經有129戶完成了水衝廁所改造,每家每戶修建三相分離化糞池,實現統一收集統一處理,預計明年就能實現全覆蓋。”余洪先説。
通過狠抓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庭院改造等,使村寨舊貌換新顏。村裏陸續建起了民宿、手工作坊,村民們開起了農家樂,依靠特色資源吃上了“旅游飯”。
隨着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南猛村順勢而為成立了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社內分別設立蘆笙表演組、民族手工藝組、農業經營組和電子商務組,鼓勵群眾根據個人特長及愛好參與進來。
現在,小小的村寨,既有茶、黑毛豬、稻花魚,還有手工作坊、農家樂,有景、有業、有文化。目前,村裏白茶可採摘面積500畝;蠟染、刺繡製作每戶月收入1000元左右;釀酒每戶月收入2000元左右。
“村莊美了、村民富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更足了。”余洪先&&,未來,南猛村將持續以白茶種植為主導産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大力發展特色民宿,最終實現讓戶戶成作坊、家家成門店。(記者 歐陽章傑 戴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