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學趕超錘煉本領 凝心聚力助推發展
——貴陽貴安2023年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擂&比武”活動側記
“在雲岩區楊惠街道大凹村,我們上門服務,幫助17名村民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
“在花溪區燕樓鎮谷蒙村,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我們持續動員村‘兩委’和部分黨員帶頭並帶動村民入股‘1+1’混合所有制公司參與管理運營。”
“在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我們探索‘1+1’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發展辣椒、南瓜等産業,帶動3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
12月9日,在市委第九會議室裏,圍繞“一宣六幫”的職責,貴陽貴安2023年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擂&比武”活動熱烈開展。12位來自貴安新區、各區(市、縣)、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的縣級“擂主”逐一登&,用一組組數據、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案例,將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成績單”娓娓道來,上演了“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山更比那山高”的火熱場景。
一場精心組織的“擂&比武”
今年以來,貴陽貴安266個駐村工作隊聚焦比“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實效和比“幫助建強村黨組織”“幫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幫助發展農村産業”“幫助抓好鄉村建設”“幫助提升治理水平”“幫助做好為民服務”實效開展了“擂&比武”活動,通過曬成績、比幹勁、展風采、學經驗、理思路、謀發展,推動駐村工作提質增效。經過激烈角逐,共産生了12個縣級“擂主”。
貴陽貴安2023年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擂&比武”活動現場,12個賽區“擂主”現場“答”問題、當場“交”試卷,現場“曬”成績、當場“亮”本領,展現了基層一線“先鋒幹將”的精神風貌、實幹風采。
“舉辦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擂&比武’活動在貴陽貴安尚屬首次。整個活動全員參與、分級開展、逐級遴選,讓駐村幹部上‘擂&’談經驗、談做法、談過程、談感受,引導駐村幹部既擼起袖子做好幫扶工作,又練好嗓子講好駐村故事,在梳理總結中提升自己,讓大家了解駐村幹部在幹什麼、幹了什麼、是怎麼幹的,增加思想認同感,凝聚發展共識,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地落實,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
一場彰顯實力的“角力較量”
“擂&比武”,比的是實績。
作為已經駐村六年的“老把式”,貴安新區馬場鎮松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郝磊代表他所在的駐村工作隊自信上&,分享了駐村工作隊在松林村推動旅游發展的模式。他説:“今年10月,為了大力發展旅游,我們決定種植百畝油菜花海,動員了村裏30多戶農戶拿出土地並投工投勞一起播撒花種。同時,我們還通過引進辣椒深加工、農資專營店等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21萬元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7倍,農曆小年的時候我們會進行第一次分紅。”
一陣掌聲過後,其餘駐村工作隊的參賽選手也陸續登&展示。
“穿上紅馬甲,我們就是政策的‘快遞員’‘講解員’。在村裏,部分群眾對國家的醫療報銷、小額信貸、務工補助等惠民惠農政策不是很熟悉,我們通過入戶走訪、交心談心,及時將黨的政策送到群眾身邊、講到群眾心裏。今年以來,工作隊共走訪並現場解讀400餘人次,舉行壩壩會5次,幫助5名群眾了解並辦理了跨省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開陽縣金中鎮茅坡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陳龍講述的駐村工作也獲得評委和台下觀眾的讚許。
像郝磊、陳龍這樣分享駐村工作故事的還有很多。根據比賽規則,每位參賽選手都有6分鐘工作展示的時間,工作展示結束後,有關領導還將針對展示內容向參賽選手提問。時間雖緊湊,但大家從容淡定,一一亮出“十八般武藝”。由26名市直有關部門分管領導和優秀離任駐村幹部代表組成的“評審團”,圍繞比賽主題內容、工作實效、現場氛圍、回答問題等方面進行打分,得出選手的最終成績。最終,郝磊獲得第一名。
一場激發動力的“比學趕超”
勝負不是目的,幫助更多駐村幹部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上砥礪品質、錘煉意志、增長才幹、提升本領,為加快推動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才是關鍵。
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袁昌榮説:“在這次‘擂&比武’中,我們互學互鑒、互促共進,在交流切磋中把工作的思路理得更清、把發展的舉措謀得更實。今後,我們將把‘擂&比武’中激發的動力、學到的‘妙招’,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務實舉措,立足我們村的實際,持續打響‘農旅融合·美麗竹林’知名度,積極推動發展水産養殖産業,更好促進發展。”
“駐村工作千頭萬緒,要做好這項工作,不僅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更需要找準工作定位、學會用對方法。”修文縣景陽街道紅星村駐村工作隊參賽選手譙詩琦説,“通過此次‘擂&比武’,大家取長補短,都學到了別人的‘看家本領’,‘一村一地’的好辦法也通過比武轉化為推進貴陽貴安鄉村振興的好經驗,回村後,我們將吸收其他駐村工作隊的經驗,通過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推出群眾喜歡的旅游打卡點、打造‘紅星村公眾號’等舉措助力旅游發展,用責任和擔當交出一份讓大家滿意的‘答卷’。”
比武落幕,新程開啟。駐村幹部們將帶着在“擂&比武”中學習交流得到的寶貴經驗再次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借力鄉村振興的東風,乘勢而為,勇往直前,和群眾一起努力在廣闊的基層大地上繪出鄉村振興的多彩畫卷。(記者 衣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