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面積達12萬畝的赤水市大同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選優配強黨支部班子,把小竹子做成大産業,讓村民過上富“竹”生活。
擔任大同鎮竹産業黨支部書記兩年多來,羅桂春逐步探索出竹農變股農、林區變車間、竹農變工人的竹産業“三變”模式,着力推動富民強村。
聚鏈成群 鉚“竹”幹勁
2021年,在大同鎮黨委、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有着豐富林業從業經驗的羅桂春成為赤水市冠萃林業有限公司(下稱冠萃林業)總經理。
林學專業畢業的羅桂春,2001年進入貴州赤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後擔任貴州盛森林業公司董事長,全程參與了赤水4次大規模林地經營權流轉工作……可以説對林業政策、市場都比較了解。“大同竹資源雖豐富,但開發不足。這裡的竹林畝産值低,一畝竹林只靠售賣竹原料,産出只有1000元左右。”羅桂春説,這種狀況下,靠竹而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守着竹林的村民如何致富?這條竹産業路如何走?成為擺在羅桂春面前的最大難題。“1929年,在大同成立了黨組織‘中共赤合特支’,革命先輩敢為人先的精神鼓舞和指引着我們今天的工作。”對赤水紅色故事如數家珍的羅桂春&&:“找不到路,我們黨員先來趟,幹出個樣子,為群眾引路。”
由羅桂春任黨支部書記,大同鎮林業站工作人員任黨支部副書記,整合鎮內專業人士與竹農大戶13人,大同鎮竹産業黨支部由此成立。
“竹産業黨支部作為一個非公黨支部,不僅要發展好自我,更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黨員就是要先試先幹,把群眾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帶動起來。”羅桂春説。
有了黨支部,群眾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行動方向。“利用好這裡的竹林資源,關鍵是發展延伸竹産業鏈,提升竹産業的深度價值。”羅桂春説。
根據産業鏈條,大同鎮竹産業黨支部組建了竹原料供應、竹資源加工、林下經濟和安全運輸4個黨小組,分別&&流轉竹林、切片廠、菌棒廠、紅托竹蓀野外倣生栽種基地及貨運農機部等公司生産經營各個環節。
而對林地較為集中的行政村,竹産業黨支部設立了5個片區網格,將黨員分派到網格中,動員引導懂經營、善管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意識強的“土專家”“田秀才”進入網格。
竹産業黨支部黨員魏公理在公司提供的配方支持指導下,在兩匯水村發展200畝羊肚菌,種植40萬個菌棒,帶動3000多人就業,林下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
黨員曹登營是跑林下運輸的,加入竹産業黨支部後,每年增加了1000多噸的運量。如今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運輸司機加入了這條産業鏈。
“把支部建在産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産業鏈上。”羅桂春&&,通過竹産業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聚合效應,黨員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打通了産業鏈上下游,助推了大同鎮的竹産業做大做強。
富民強村 “竹”出新路
黨員帶頭建強竹産業鏈,帶動更多竹農參與産業發展,共享發展紅利,實現富民強村目標。
單一的林地流轉費不高,難以吸引群眾大範圍開展林地流轉。針對這一問題,羅桂春採用“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竹農”模式,探索林地集約化經營“一地兩簽”“六次分紅”機制,與鎮內5村2社區共同組建的村集體合股企業——山水臻味林業公司合作社,實行階梯式分紅。在廣泛宣傳、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下,截至目前,大同鎮已流轉林地面積1.5萬畝。
單純種竹效益不高,羅桂春就把目光投向了林下經濟,在竹林下種植食用菌,提高産業效益。
經過多方考察,羅桂春選擇了市場效益較高的紅托竹蓀作為竹下種菌的主力品種。“紅托竹蓀品質品相好,市場供不應求,我們最高的一天能賣500多單。”羅桂春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與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和省生物研究所、土壤肥料所、中藥材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股權激勵+專利費用方式,組建了7人專家團隊,從菌種培育、土壤干預到實踐栽種全過程指導發展,讓農戶放心種。
外引高校專家,內育鄉土人才。在竹産業黨支部的組織下,冠萃林業積極組織本地“田秀才”“土專家”參與紅托竹蓀培植,培育本土人才。今年以來,已開展技術培訓7場次,1200餘人次參加培訓。
在支部引領下,在技術支持下,今年,大同鎮試種紅托竹蓀600畝,覆蓋天橋、和平2個村。前不久,隨着菌棒廠的投産,大同鎮建立了培養、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紅托竹蓀産業鏈。
好戲連&,捷報頻傳。今年,在竹産業黨支部的引領下,村集體已累計分紅52萬元。(記者 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