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苗族同胞們正開展多種多樣的民族民間活動慶祝苗年和鼓藏節的到來。
苗族文化跨越千年,不管是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的苗族盛裝,還是千錘百煉鍛造出的銀飾,亦或是節日裏的“靈魂樂器”蘆笙,無不體現着苗族同胞的智慧和對美好的嚮往。
“無銀不成盛裝”,是苗族的一句俗語,展現着他們對佩戴銀飾的重視。苗家父母在女兒年幼時,就開始為她們逐年打制銀飾,籌備盛裝,待到盛大節日和出嫁喜日把女兒裝扮起來。
苗族銀飾上複雜精緻的圖案,記錄了這個民族古老的歷史,背後也蘊含着世代相傳的鍛造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銀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隨着時代的發展,苗族銀匠們也開始創新産品,滿足現代的審美需求。
記者:吳斯洋、崔曉強
編輯:劉瑞娟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