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丨搬遷家園裏的“錦繡”生活-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鄉村振興丨搬遷家園裏的“錦繡”生活

2023-07-18 16:07:02  來源:新華網

  太陽初升,走進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苗繡産業製作車間一片繁忙景象。村裏的“95後”苗族繡娘楊文麗,一早便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和村裏其他繡娘們坐在一起,趕制一批線上苗繡文創産品訂單。

  午飯過後,如往常一般,楊文麗換上一身苗繡裝扮,來到車間旁的文創産品直播間,準時上線直播,並熱情地用普通話、貴州話和苗語向網友推介苗繡産品。不一會兒,直播間內就涌入不少觀眾,開始詢問她關於苗繡防曬帽、苗繡斜挎包的問題。

  楊文麗正在直播帶貨,展示手工縫製的刺繡手提包(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宣妮 攝

  楊文麗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毅然返鄉創業,決心發展苗繡産業。2022年她的公司産值已達到180多萬元,並帶動全村20多名繡娘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化屋村過去被稱為“懸崖下的村落”,重重大山隔絕了人們與外界的交流,也阻斷了村民的生計。如今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灰瓦白墻的小洋房鱗次櫛比,村裏道路整潔寬敞。絕壁之下,烏江如一抹綠絲帶環繞村莊,不時有觀光遊船點綴江中,破浪而行,船上的外來游客受“&&畫廊”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村裏願意學習直播帶貨的人越來越多,我也有信心,把村裏的苗繡産業發展得更好。”楊文麗説。化屋村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及各項特色産業,借助電商等線上銷售渠道拓寬銷路,當地的特色苗繡不再“藏在深閨人未識”,而是售往全國各地。古老的“指尖技藝”,逐漸轉化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指尖經濟”。

  楊文麗(右)正在刺繡車間內,與繡娘一同趕制刺繡産品(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宣妮 攝

  距離化屋村30多公里的“錦繡花都”小區,是黔西市另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安置點的“彭藝工作室”內,繡娘們正在趕制一批刺繡蠟染文創燈罩。白色的底布上,點綴着不同深淺的蠟染紋路,斑斕的絲線在陽光下閃爍着光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苗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彭藝,曾在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攻讀民族民間美術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她回到家鄉,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帶領當地少數民族婦女積極發展苗繡蠟染産業,培訓繡娘525人,簽約50余名搬遷繡娘,按計件發放工資。

  46歲的搬遷戶王洪群以前在工地上做工,如今跟着彭藝學習刺繡蠟染。“我沒讀過書,想學門手藝。”王洪群説,“這裡有老師免費教,剛開始我做得比較慢,但相信自己能學會。”

  “幫助搬遷群眾就業,讓她們在獲得一份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能有時間照顧家裏人,我也特別開心。”彭藝説。

  在彭藝工作室內,當地繡娘正在縫製繡片(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宣妮 攝

  據黔西市苗繡産業發展專班負責人張敏介紹,黔西市圍繞“打造一個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個基地、開發一批産品、設置一個示範展區、暢銷N個銷售&&”的發展思路,搭建了研發、生産、銷售、展示、行業5個&&,採取“龍頭公司+小微企業+合作社+農戶(繡娘)”的發展模式,投入各類項目資金700多萬元,全方位立體式抓好苗繡産業發展。“2023年,我們爭取苗繡及相關産業産值達到2000萬元以上。”張敏説。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動,在黔西市落地貴州首個苗繡全産業鏈的示範性園區。”多彩貴州文化産業投資集團經營管理部負責人、貴州省苗繡産業協會會長彭陽説,“預計這個園區將形成三四千人的就業規模,不僅帶動大量搬遷群眾就業,還會引領本土苗繡企業共同參與到苗繡的時尚化、産業化中來,帶動貴州的苗繡産業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記者周宣妮、李驚亞)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