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四海同音”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參與由教育部、共青團共同發起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在指導老師陳倩教授的帶領下,實踐團深入黔南貴定縣德新鎮四寨村進行此項活動。四寨村屬於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覆蓋率約98%,苗語日常使用極為普遍,為激發村民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熱情,實踐團決定以普通話和當地語言互動的形式為抓手,發掘出別出心裁的“雙語”推普形式,進一步探索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促進共同富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利共生,將學校所學關照現實、服務社會。
“雙語”推普,賦能産業振興
為實現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將普通話落實到群眾日常生活,實踐團前往四寨村支柱産業之一——太子參的種植地。來自四寨村的實踐團成員侯竣萱作為助力鄉村振興“雙語”教學的踐行者,搭起了實踐團與四寨村苗族農戶的溝通橋梁。
實踐團成員向農戶推廣普及普通話。(通訊員 劉重麟 攝)
作為四寨村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的太子參,具有藥用、食用等多重功能,但由於農戶自身無法解決相應農業技術問題,如根除不了部分雜草,導致太子參的成長空間受限,從而增加其勞動成本,降低其最終收入。“四海同音”實踐團借機進行普通話推廣,賦能産業發展。成員們在親自參與除雜草過程中向農戶學習苗語的同時,對農戶展開關於“雜草”種類學名的普通話教學,並對農戶反映的問題立馬教他們用普通話向相關農業專家進行諮詢,力爭及時解決農戶需求。普通話與苗語的“雙語”互動交流,為四寨村農戶提供更為寬廣的視聽範圍和信息渠道,對提升其産業發展的空間與速度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學習普通話,農戶能夠明確表達自身需求,加強與外界的溝通,真正解決農業發展問題。
“雙語”推普,賦能文化振興
同日,“四海同音”實踐團前往四寨村村委會,與村委會幹部、鼓龍鼓虎長衫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以及四寨村在讀大學生等村民共同走進“承遺風· 興四寨”推普課堂。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圍繞“推普+拾‘遺’” “推普+實踐”“推普+同音”三個方面展開,四寨村副主任侯文岳向實踐團成員簡要介紹了鼓龍鼓虎長衫龍的歷史淵源,接着由實踐團成員侯竣萱依託非遺文化,引出普通話對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通過設計相關情境與村民互動,讓村民們體會到學好普通話不僅能夠拉近與外界的距離,還能將本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傳播。
課堂上,實踐團成員趙星星還開展了“典耀中華”誦讀活動,重點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普通話教學,將日常生活用語、非遺專有名詞等通過“雙語”互動教學拉近了實踐團成員們與村民們之間的距離,形成了普通話學習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並行的良好氛圍。
“四海同音”實踐團成員與四寨村村民開展“承遺風·興四寨”推普課堂。(通訊員 劉重麟 攝)
“四海同音”實踐團成員與四寨村村民“典耀中華”誦讀活動(通訊員 劉重麟 攝)
宣講課堂上,村委會幹部和非遺傳承人紛紛向實踐團&&對現今長衫龍的發展現狀的擔憂,深入探討了“村民普遍存在區域性、民族性觀念強”“長衫龍非遺經濟附加值目前不高”“傳承人對非遺文化了解片面”“當地非遺文化發展處在停滯階段”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成員提出了相應的思考方案,希望社會、政府、傳承人等多方共同發力保護當地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
“四海同音”實踐團與四寨村村民合照。(通訊員 劉重麟 攝)
通過此次推普活動,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普及推廣普通話的實踐意義,意識到要始終秉承着一顆為山區村民打開世界之窗、為國家基層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心。運用普通話活態展現四寨村非遺文化,消除文化在傳播過程的語言障礙,打破民族跨界互動的邊界,對四寨村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