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鄉村課堂”走俏 家門口學真本事-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鄉村行·看振興|“鄉村課堂”走俏 家門口學真本事

2023-11-18 10:16:53  來源:新華網

  初冬時節,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西張耿村梨園裏,村民們正圍成一圈,中間一位老師對著一棵樹,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如何做好梨樹修剪。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74歲的楊明存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這些種梨知識真管用,要常看常翻。”

  這是西張耿村的農業技術夜校,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如今,培訓正從夜晚延伸到白天、從課堂走向田間地頭……

  “農業科學技術課是每月的必修課。2018年起,村裏重新設計並修建了文化廣場和農業技術夜校,邀請鄉土專家、種糧大戶甚至全國知名專家來講課。”西張耿村黨總支書記相曉輝説,培訓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更新。

  上千場技術專家、鄉土專家的培訓課和“田間大課堂”的實際操作交流,讓村裏酥梨種植上了一個&階。學員王民軍説:“我種植了20多畝紅香酥梨,在夜校學會了果樹授粉、綠色防控等技術,種植更科學了,收入不成問題。”

  在家門口學技能、得真本事,跟上電商浪潮學直播、文化課堂提升知識素養……新華社記者赴多地調研時,看到與時俱進、形式多樣的鄉村培訓,如同開在家門口的“鄉村課堂”,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通過知識改變著生産生活,讓家鄉變了新模樣。

西張耿村邀請農技專家講授果樹修剪技術。(張倩 攝)

  鄉村振興,村裏需要有新知識、新思路、新資源的“村掌櫃”。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青原鎮興東村,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松正在敲擊鍵盤填寫村裏的&賬報表。

  計算機操作、農業經營管理、農産品網絡銷售……“這都是我們培訓時學會的必備技能。”張興松説,2018年他在雙鴨山技師學院學習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兩年半學制內,除了各自學習外,每年農閒時間都要集中學習20多天。“與老師和同學們當面交流,補齊了思想觀念和知識技能短板,把村裏的大事小情做好,更好服務村民。”

  除了農業生産技能,村民們還能學到多樣化的謀生技能。

  “這裡需要緊密一點、精細一點”……在貴州省凱里市開懷街道龍井村的阿發純手工刺繡坊內,負責人張小花正穿梭在十多名繡娘間,提供技術指導。

  “去年起,我們與上海一家服裝企業合作,為高定服裝繡圖案。”張小花説,他們已與這家企業合作生産30餘款新品,訂單額累計超過60萬元,帶動30余名苗族繡娘增收。

  正在為一款旗袍繡牡丹的熊紹梅説,不斷掌握新的刺繡技能,讓她成就感滿滿。“每次培訓時,我們繡娘都互相比拼刺繡技藝,氣氛很熱烈。”

  “全市僅繡娘就有2萬多名,有蠟染和刺繡企業、工坊超過100家。”凱里市銀飾刺繡文化創意産業招商及服務工作組辦公室主任劉睿説,政府每年都會為婦女群體提供個性化培訓,推動當地文化産業發展,促進地方群眾就業。

貴州省一家工藝品公司培訓工作間展示的産品。新華社記者羅羽 攝

  形式多樣的鄉村培訓也幫助村民提升審美素養,陶冶生活情趣。

  上午時分,黑龍江省北安市石泉鎮石華村村民張煥正在家中繡制烏魚繡作品,飛針走線間,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呈現在眼前。

  “4年前,我從零基礎學習烏魚繡,老師耐心教授,我很快就上手了。”張煥説,看到自己在旗袍、圍巾、屏風、扇子繡制的各種圖案,很有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己的審美水平也得到提升。“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業餘時間學習刺繡技藝,賺多賺少不重要,主要是豐富業餘生活。”

  與時俱進的鄉村培訓也助力更多農民搭上致富“電商快車”。

  “家人們,快來嘗嘗黑毛豬做成的臘肉,定會讓您一飽口福。”下午3點,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農民王新華上線直播,推介起家鄉土特産。

  “我到各村去,大家都圍著我問‘今天要點啥貨?’”王新華説,6年前,她在鎮上賣農藥化肥,很少接觸電腦,如今,她已開始幫助周邊農戶銷售山貨。這一轉變,得益於縣裏向全體村民培訓電商直播。

在金寨縣電商服務中心,村民正在進行直播訓練。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攝

  “培訓時,老師教我們克服緊張,就像嘮家常一樣,熱情大方地介紹清楚産品的賣點,才能打動屏幕前的觀眾。”王新華説,自己學習了短視頻拍攝剪輯、直播實戰演練、選品法則,很受益。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收著知識和技能。

  “2015年剛搞電商培訓時,老百姓都不知道這是啥,抵觸得很。”金寨縣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郭輝説,8年來縣裏已累計培訓約3萬人次,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縣裏每月開展兩批互聯網營銷師、直播銷售員等技能培訓,讓臘肉等“農家土味”變成“電商香餑餑”。

  記者:孫曉宇、魏飚、羅羽、水金辰、劉美子

  編輯:楊洋

[責任編輯:王雪松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