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天水市推進農村黨員分類管理釋放“紅色”動力
探索“五類”管理模式,激發農村黨員活力;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雲平台,讓黨員在網格中發揮作用……
三年前,武山縣着眼提升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實施“五類”管理模式,得到了各級黨組織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分類管理、才盡其用,讓基層黨員成為鄉村建設和産業發展的帶頭人、排頭兵,武山縣的經驗,迅速在天水市範圍內全面推開。
“通過對全市7.7萬名農村黨員分類管理,調動了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在各個領域正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天水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科長王國晟説。
先行先試 實踐中探出“新路子”
“郭灶代和我非親非故,卻能全心全意為我着想,這幾年幫我辦的事情,數都數不清。”武山縣洛門鎮郭&村村民郭石軍深情地説。從2020年開始,大到生病住院、外出務工,小到照顧老人、打掃衞生,郭灶代的身影總是在郭石軍最需要的時候出現。
郭灶代是洛門鎮郭&村村民,也是負責&&郭石軍的黨員。近年來,隨着武山縣農村黨員分類管理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像郭石軍一樣的困難家庭有了“&&人”,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關懷。
把農村黨員分類管理作為基層黨建的一項重要任務,武山縣深度謀劃、高位推進,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調度推進和常態化督導機制。經過深入調研,將農村黨員科學劃分為在職黨員、帶富黨員、普通黨員、流動黨員和年老黨員五種類型,並分別制定了管理目標和具體措施,實現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如何才能讓黨員更快更好地發揮作用?武山縣按照“五類”黨員管理實際,分類設置了33項量化指標,對黨員進行量化考評,以積分形式促其發揮作用,激發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全新的管理模式,激發了武山縣1.2萬名農村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
武山縣黨員教育中心副主任、組織一組組長薛啟茂介紹,目前,綜合考慮年齡、身體狀況、作用發揮等要素,當地不僅精準區分出年老黨員、流動黨員和普通黨員,還將綜合素質較好、擔任村組幹部、與群眾&&緊密的黨員界定為在職黨員,將抓産業發展有思路、經濟基礎好、群眾威望高的黨員界定為帶富黨員。
“三年多的探索實踐,讓農村黨員分類管理具體可行,農村黨員‘五類’管理模式,成了推動武山縣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薛啟茂説。
網格管理 基層服務打開“新格局”
走進甘谷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雲平台指揮中心,一塊巨幅屏幕映入眼簾,分佈顯示着甘谷縣概況、網格管理、基層黨建等信息,只需輕輕點動鼠標,便可以實時調取最新數據信息。
去年下半年,甘谷縣着手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雲平台,暢通了企業和群眾訴求反映渠道,通過事件上報、平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辦、全程監督等全流程管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目前,雲平台已註冊用戶43萬人以上。
“大像山鎮東關社區紫金花園網格員謝曉芳2023年2月23日上報的大像山鎮政府旁邊一處井蓋破損事件,經受理、處置、核查等流程後,由甘谷縣住建局及時辦結,並在平台反饋。”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記者看到一樁樁、一件件由網格員上報的民生事件,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雲平台的全流程管理下,都得到了快速回應、妥善處置。
“雲平台不僅能為各鄉鎮、村社黨組織提供事件受理、人口信息管理、居民走訪、社情民意和重點人群管理,還能為群眾提供返鄉報備、問題反映、在線證照辦理等便民服務。”甘谷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廣榮説,依託雲平台,我們以自然村落、居民小區為基本單元,在全縣劃分了2286個網格,每個網格由“五類”黨員擔任網格員,參與基層治理。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雲平台還同步開發了手機小程序,普通群眾也可以通過手機進行事件上報、信息查詢等。
甘谷縣大像山鎮黨建辦主任牛偉強對黨員網格化管理帶來的變化深有感觸,他認為把黨員納入網格管理,既能解決農村黨員發揮作用不明顯、缺乏歸屬感等問題,也能打破過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的全覆蓋。
“自雲平台試運行以來,已辦結385條民生實事,初步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工作目標。”王廣榮説。
行之有效 鄉村振興匯集“新動力”
從最初的探索實踐到如今天水市各縣區因地制宜、同步開展,農村黨員“五類”管理模式成為農村黨員分類管理的“標杆”,實實在在為全市各縣區探出了路子、作出了示範。
天水市委組織部先後2次發出通知,對全市範圍內開展農村黨員分類管理作出安排部署,並編印了標準化手冊,供基層黨組織學習參考。
此後,天水市又專門召開會議,交任務、壓擔子,推動武山試點成果在全市範圍內應用,打造成全市黨建品牌。
在麥積區利橋鎮秦嶺村,正在建設的100個木耳種植大棚施工已接近尾聲。“去年靠着種植木耳,秦嶺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2萬元,今年新棚建起來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再翻一番。”利橋鎮黨委副書記裴仰東信心滿滿。
“別看現在秦嶺村木耳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最開始的時候那可是一波三折。”裴仰東感慨道,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土地流轉了、種植大棚也建成了,但卻沒有村民願意承包,為此,村幹部可沒少做工作。
“總得有人成為第一個租大棚的人,這時候黨員就必須起到帶頭作用。”黨員趙建平和劉喜生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倆帶頭每人承租了2個大棚,跟着從東北聘請的技術人員邊學邊種,當年底,每個大棚的收益就達到了1.1萬元。
在黨員的帶動下,秦嶺村及周邊村黨員群眾參與木耳種植的熱情高漲,附近8個村黨支部還共同成立了麥積區農豐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組建聯合社黨支部。如今,利橋鎮8個村461戶村民已建成木耳大棚120座,8個村和黨員群眾按比例進行入股分紅,構建了黨建引領、區域統籌、村村聯建的抱團發展格局。
“在木耳産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適合秦嶺村的農村黨員分類管理模式,那就是帶富黨員帶頭‘領題’,選定木耳産業;支部引領‘解題’,拓寬群眾致富路。”秦嶺村黨支部書記師方平説。
“麥積區利橋鎮秦嶺村只是天水市全面推行農村黨員分類管理的一個縮影。”王國晟説,如今,天水市各縣區在學習借鑒武山縣農村黨員分類管理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農村黨員隊伍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出各種接地氣、冒熱氣的好做法,提升了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
鄉村基層工作,是考驗基層黨組織管理和黨員能力的必答題。如何在新的“賽道”上帶領群眾跑出“加速度”,天水市聚焦問題,以黨員管理激發發展動力,調動黨員工作積極性,強化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走出了一條可推廣、可複製的道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洪文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