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金塔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
2022-07-08 09:14:24 來源: 蘭州晚報
圖集

    原標題“酒泉金塔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

    如今的金塔縣滿目蔥蘢

    酒泉金塔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之間,植被脆弱、風大沙多,境內有400多個風沙口。新中國成立之前,金塔縣每年有近60萬方流沙涌入當地兩大水庫,近1000畝耕地被流沙吞沒,沙丘以每年20米的速度前移,民眾面臨着耕地沙化、庫容減少、沙進人退的殘酷現實。從曾經的荒漠戈壁到現在的滿眼綠色,如今一個戈壁之上的綠洲傲然挺立,講述着一代代金塔人不屈的治沙故事。

    老一輩人誓要戰勝“沙魔”

    今年82歲的閆廷詩自小生長在這片戈壁灘。1982年,閆廷詩被委派到金塔縣城西北部的國營潮湖林場工作,成為國營金塔潮湖林場第五任場長,扛起了“潮湖人”防風治沙的大旗,與風沙鬥爭直至退休。

    從平整沙地、打點定穴、挖坑栽植,到引水培育,“沙地對林木的成活十分具有挑戰性,這就意味着水資源成為重中之重。”閆廷詩説,他們除了從20公里左右之外的水庫引水滴灌之外,還使用過扁擔挑水、架子車運水等。

    “餓了黑面饅頭就鹹菜,睏了就地睡在沙窩窩”是閆廷詩和工友們的常態。這樣的日子,閆廷詩一過就是幾十年。如今,一排排胡楊樹傲然挺立,執着堅韌,正像生活在金塔的人民一樣。

    新一代人科學治沙

    今年58歲的張宗林是標準的“林二代”,他的父親是潮湖林場第一批職工。從小目睹父輩種樹治沙的他,如今也隨父親的腳步,走上了漫長的治沙之路。

    一叢雜草、一棵小樹……漸漸地,潮湖林場有了綠意。漫步林間,張宗林會時不時蹲下來,習慣性地檢查胡楊根部的滴灌頭是否通暢。張宗林樂呵呵地科普道:“現在條件好了,靠着滴灌潤養樹木,樹木的成活率比原來高了很多。”

    在沙漠治理的長期實踐中,金塔縣在運用好礫石埋壓、栽插風墻、埋壓草方格、泥抹沙丘等傳統治沙手段的基礎上,還探索創新了許多辦法與技術,先後從省沙漠所引進倣真灌木治沙、塑料網格治沙技術;與日本東麗株式會社、中國藍星環境工程公司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倣真灌木、PLA生物袋固沙、HDPE新型阻沙網等高端技術,使全縣35%的移動沙丘得到基本控制,極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金塔縣在探索研究治沙新技術新形式的路上不斷探索,真正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金塔縣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甘肅省防沙治沙先進單位”。

    綠起來,更要富起來

    金塔縣鼎新鎮雙樹村,地處黑河岸邊,是金塔縣最偏遠的村莊之一,東西兩側均被沙漠圍困。2012年,胡兵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組建起了大漠農林生態産業股份公司,帶領受風沙侵襲的村民,在荒灘沙地上種植梭梭,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

    胡兵想到肉蓯蓉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之一,被稱之為“沙漠人參”,經過不斷探索嘗試,胡兵在梭梭上嫁接肉蓯蓉。把梭梭下面的蓯蓉轉換成經濟作物,用林下經濟再反哺到植樹造林上來,這樣既能治沙還能致富,兩全其美。

    胡兵歷時10年的持續造林,累計栽植梭梭等沙生灌木林37萬畝,截至目前累計接種肉蓯蓉9萬畝,在巴丹吉林沙漠西緣栽植起了從南到北60多公里的綠色林帶,真正的實現了“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通訊員 王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慧霞 文/圖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8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