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10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偉傑
在青藏高原東部,黃河拐出第一道彎的地方,坐落着甘肅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瑪曲縣。這裡有一群廣電人,他們仿佛不斷遷徙的“候鳥”,頻繁來往於高原與外部的世界,縱使路途遙遠,高寒艱險,也要為牧區群眾的天空連接起永不消逝的電波。
高寒:條件最艱苦 工作零失誤
清晨的霧氣在瑪曲草原上升騰,枯黃的草尖上挂着晶瑩的露珠。日光照耀着黃河,閃閃發光,並拐出一道優雅的弧線,將瑪曲縣城懷抱在“臂彎”上。在這片靜謐祥和中,瑪曲廣播轉播&又迎來新的一天。
瑪曲,藏語意為“黃河”,上天賦予這裡壯麗的自然風貌,也讓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艱苦。瑪曲深居西北內陸,極端天氣頻發,冬天氧氣稀薄。這裡冷季長達300多天,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海拔接近3600米,高寒是最明顯的特徵。
駐守在這裡的瑪曲&,是甘肅省118個廣播轉播&&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差,工作生活條件最艱苦的&站。瑪曲&的職責是保障瑪曲縣內5萬餘農牧民能夠隨時隨地收聽廣播。
100小時內停播時間不能超過30秒。這是全國廣電系統對一級廣播發射&站的統一規定,然而,瑪曲&的職工們連續多年做到了全年無停播。
在副&長李吉煥的記憶裏,暴風雪、冰雹、雷電經常造訪這個小小的轉播&站。
有時晴空萬里突起驚雷,緊接着,雞蛋大的冰雹轉瞬即下。有時大雪封山,大家一連幾天只能榨菜就白餅地對付。
在遭遇極端天氣時,值班員們要時刻防備順着電纜、拉線竄來的巨大火球,還有劈向鐵塔的蜿蜒火蛇。在從高空急速落下的冰雹,將天線大鍋砸得坑坑洼洼,衛星天線的高頻頭只剩撐桿時,瑪曲&職工的第一反應都是“去機房”,他們或頂着衣服,或拿手護着頭部,以最快的速度到崗。這時候,機器不能停轉,信號不能中斷,已成為所有人心中一個不能打破的“信念”。
職工劉春2014年來&裏工作。在他的記憶裏,瑪曲&沒有發生過一次因人為而導致的停播事故,而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停播也僅有一次。
在這樣一個極端天氣頻發的地區,瑪曲&的職工們用堅強的信念牢牢守住了播發安全,他們不畏勞苦,硬生生在甘肅省最高海拔的地區幹出了零失誤的成績。
遠徙:往返於海拔高差兩千米的世界
有人這樣形容瑪曲&的職工們,他們是一群“候鳥”,往返於海拔高差兩千米的世界,總是剛剛適應這一頭,又急急忙忙奔赴那一頭。
遠徙,是每名瑪曲&職工必須經受的磨難。
&長孫軍告訴記者,&裏所有職工的家都在外地,最近的也在近200公里外的合作市。大部分人的家都安在蘭州、白銀、隴南等海拔低於2000米的地區。從家裏到&裏,高差近兩千米,路程近四五百公里,反復經歷醉氧和缺氧,成了瑪曲&職工的日常。
熟悉高原的人都知道,無論是上高原,還是下高原,適應的過程最艱難,往往要持續好幾天。瑪曲&職工們保持全年兩班倒的工作制度,每班值守時間是15天,另一班人員就會在家休養。
這種工作制度充分考慮了瑪曲&的艱苦屬性,讓每名職工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但反復經歷醉氧和缺氧,對人的身體來説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職工皇甫江今年31歲,他已在瑪曲&度過了8年時光。隨着年齡漸長,對高海拔的身體敏感度也不斷提升。“年輕時候啥都習慣,就是吃不飽。”近幾年,他的失眠越來越頻繁,頭髮也大量脫落。然而,皇甫江依舊選擇堅守。“當初報考職位時,我一眼就看中了這裡,在瑪曲&的日子,有得有失,但我從不後悔。”
劉春家住白銀市靖遠縣,距離瑪曲有近600公里。每次來上班,他都要在凌晨三四點摸黑起床,去車站趕那為數不多的幾趟班車,下午4點多抵達&裏時,他已是滿身疲憊。&裏很多職工選擇自駕上班,基本都要開五六個小時,冬季遇到冰雪路滑,時間更長。“每次交接班,我都特別擔心職工們的交通安全問題。”孫軍説。
每次出門前,劉春都會給老父母準備好藥,孩子的小零食、換季的衣服鞋子、玩具,家裏的米麵油、日用品等他都會提前買好。臨走時,劉春還會把女兒抱到超市裏選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女兒最喜歡恐龍玩具,現在家裏的床上已堆得到處都是。”
然而,隨着女兒慢慢長大,出門前哄女兒就成了劉春的難題。“以前她都是傻傻地打招呼,現在賴在車裏不下車,哄下車後,我趕緊發動車子跑,生怕孩子追出來。”提及此處,這個樸實的西北漢子眉頭緊蹙,他是一個天性樂觀的人,然而,家人卻是心頭最放心不下的牽掛。
“辛苦我一人,歡樂千萬家。”在瑪曲&&門口的照壁上刻着這樣一句話。每天下班,職工們走出辦公樓,都能看見這句話。
瑪曲&職工們用小家的犧牲換來了牧區千家萬戶的歡聲笑語,保障黨的聲音24小時在雪域高原上不間斷迴響。
離別:生離更有死別 苦難更有輝煌
熊熙家,是一個令瑪曲&職工久久不能忘懷的名字。他是原瑪曲&副&長,也是&裏職工貼心的“老大哥”“熊寶寶”。
2019年4月19日,熊熙家在單位值班期間,因高原反應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和急性肺水腫而亡故。留下一個小名“高原”的女兒。
熊熙家是貴州人,他在20多歲就來瑪曲縣工作,後來轉入瑪曲&,是&裏的老職工,也是一位“老高原”。
提起熊&,&裏職工充滿了敬佩和懷念。他既是副&長,也是&裏的“後勤部長”。在突發情況前,他總是搶着上;&裏同事有心事,總是找他傾訴;&裏做飯的電磁爐壞了,他放棄輪休,幾個小時後就把新的電磁爐買好發貨;在瑪曲縣居住時,逢年過節,&裏職工經常在他家裏吃飯,春節時,他還常給值班人員送年夜飯。哪個同事家裏有困難,他總是慷慨解囊。
&裏年輕人將他看作自己的“老大哥”,年長同事則親切地稱呼他為“熊寶寶”。
在工作面前,年過五旬的熊熙家一點也不退縮,他總是和年輕人爭着幹,比着幹。在劉春的印象裏,熊&不僅是自己的入黨介紹人,更是一個前輩。“他是一個很要強的人,總是對年輕人説,我還能堅持,比你們身體好。”
然而,在高原近30年的辛勤工作已讓熊熙家染上一身疾病。高原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病魔不斷侵襲着身體,讓他整個人體重才超90多斤,看起來乾瘦單薄。
每年的4月,是瑪曲最難熬的日子,這時的瑪曲冬天未去,春天未來,萬物凋零,寒冷乾燥,氧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很容易讓人患上感冒等症狀。
熊熙家在值班期間也得了一點小感冒,&長孫軍和其他同事都勸他下去休息。倔強的他依然選擇和同事堅守。
一天早晨六點多,熊熙家敲響了劉春的宿舍門,讓他陪自己去蘭州看病。劉春意識到情況不妙,他連忙叫上另一位同事尚奮前,立即發動車子往蘭州趕。然而,這次熊熙家沒有堅持到蘭州,車到半路,這位獲得瑪曲&所有職工愛戴的熊&,平靜地在同事的懷中去世了。
熊熙家逝世後,本人被追授為“2019年全國廣電系統先進個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瑪曲&職工們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瑪曲&於2021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記者發現,&裏有好幾對“夫妻檔”“父女檔”。在這裡,付出與犧牲的已不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家庭。
巍巍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瑪曲&職工們始終如一地堅守在高原上,無怨無悔,為藏區農牧民撐起一扇了解外界,永不關閉的“窗戶”,這個如格桑花般頑強而美麗的集體,永遠連接着牧區上空永不消逝的電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