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公約數”優化電動自行車治理
2023-06-08 09:32:50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6日下午,廣州市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調整政策再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廣州市公安局進一步形成了中心區“路段限行”方案,自即日起至7月6日止,在廣州市公安局網站再次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與2021年徵求意見的原方案相比,此次公開徵求意見的方案將“中心區域限行”調整為“部分路段限行”,將“全天候限行”調整為“分時段限行”。

  客觀來看,電動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可以滿足部分群體“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要。也要看到,城市交通承載力總體有限,電動自行車數量大量增加可能導致交通擁堵、影響出行效率。拿廣州來説,截至2023年3月底,全市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數量為322萬輛,遠超出現有道路通行、停放資源承載能力。此外,逆行、超速、闖紅燈,電動車所享受的“速度與激情”往往以破壞交通秩序、增加安全風險為代價。因此,加強電動自行車治理勢在必行,成為城市治理的必考題。

  對此,限行是被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案。對於電動自行車限行,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基於出行便捷考慮,認為電動自行車是短途出行的補充,應該通過引導和規範,讓電動自行車、機動車和行人和諧共存;一種基於效率與安全視角,認為市中心區早晚高峰交通擁堵、非機動車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資源不均衡,對中心區電動自行車應採取必要的限制措施。面對多樣化需求,如何求得各方“最大公約數”,考驗着城市治理智慧和能力。

  治理電動自行車,最大挑戰是找到安全與發展的平衡點。換句話説,既要實現道路交通運行的高效和安全,又要保障好電動自行車出行需求,實現“魚與熊掌兼得”效應最大化。

  為此,應堅持調查研究,讓方案舉措更貼近民意。“路段限行”怎樣優化更切合實際、更合乎需要?開門問策、問計於民,更廣泛地聽取市民的意見建議,可有效提高決策科學性。正因如此,廣州交警通過第三方科研機構,對路網結構、道路所在區位和等級功能、人車流量和車速指數、常規公交和地鐵覆蓋率、非機動車道建設等因素進行分析評估,並就優化方案再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同時,要向動態治理、精細治理要效能。電動自行車治理事關公眾利益,既要穩妥審慎研究制定方案,也要用好繡花功、精益求精。此次方案中,在限行範圍上將“中心區域限行”調整為“部分路段限行”,在限行時間上將“全天候限行”調整為“全天、白天、高峰分層次、分時段限行”,就是精細化治理的生動體現。立足市情動態優化方案,把繡花功夫做足用細,才能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期待治理方案不斷完善,讓電動自行車成為交通助力,成為美好生活的加分項。(張冬梅)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俊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8112967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