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青年創客古街尋夢
2023-05-16 12:20:32 來源: 南方+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老闆,這個香薰怎麼賣?”周五下午4時,在一片花香、果香和木香中,半見香薰店的門被輕輕推開。店主小鈺放下手中的活,給客人介紹起店裏的香薰。

    半見香薰店位於惠城區江南街道的祝屋巷文創街,這裡緊挨惠州西湖景區。明朝正德年間,與唐伯虎齊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在此置業築屋,因而得名“祝屋巷”。隨着惠州建設文化歷史名城,活化利用老街區的契機,祝屋巷目前已吸引80多家文旅企業和團隊進駐。

    這裡面有眾多年輕人的加入,他們利用香薰、陶藝、油畫等創新了文創産業。這些人中,有的深受家庭熏陶,有的自學繪畫二十年。對他們而言,創業不是心血來潮,之前都有一定積澱。身處西湖景區,他們享受着節假日的紅利,也必須面對平日的蕭條。在現有條件下,他們不斷突破自身,積極謀劃着未來。

    做年輕人的生意

    一出西湖,朝慈雲路走來,便看到一家叫作“聽風研茶”的小店。走進門,幾個墨黑色的大茶壺擺在桌子上,壺上貼着紅色的方塊紙,上面寫着“大吉”。環顧四週,店裏以原木色的桌椅為主,墻上挂着“時間寶貴,茶要喝對”等字畫,字體扁平可愛。最值得注意的,是收銀&背景墻上的一個個小格子,像中藥鋪那樣,格子上寫着各種茶葉的名字,例如醉八仙、鳳凰單叢、彎弓等。

    

    王智謀將店裏的墻裝飾成中藥鋪,格子上寫着各種茶葉的名字。

    這是一家成立剛半年的小店。店主王智謀今年34歲,他來自泉州市安溪縣,那裏是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他家世代種茶,最早可追溯至百年前的太爺爺一代。改革開放後,父親帶着一家人來廣東做生意,他們便來到惠州。在福建和惠州,他們都有自己的茶山和茶店。

    在世代種茶的家族氛圍中,王智謀耳濡目染,大學一畢業就幫忙打理家裏的茶葉生意,他在惠城區江北街道也有自己的小店。賣了10年茶葉後,他關注到飲品市場的變化。“現在年輕人不再只偏愛高糖、高熱量的奶茶,也開始接受苦的東西,例如咖啡。”王智謀想開個新中式茶飲的小店,做年輕人的生意。

    為了做到“新中式茶飲”,王智謀做足了功夫。首先是飲品的命名,相比於傳統茶館以茶葉的種類來區分,他直接以“沐陽古紅”“彩雲甘露”“火舞青韻”等新奇別致的名字讓客人記住茶葉的種類。

    “傳統茶莊都把茶葉捧得太高了,年輕人很少進去。現在只要他們喜歡喝,記住它叫沐陽古紅就行了,不用區分它是烏龍茶還是普洱茶。”王智謀説,希望年輕人可以沒有負擔地喝茶,不用因為不了解茶葉而覺得丟臉。他做那面像中藥鋪一樣的墻,也是希望年輕人可以像“按時服藥”那樣“按時服茶”。

    除了命名,王智謀還從口感上調整。以沐陽古紅為例,這是一款紅茶,其口感包含大約70%的甜、20%的甘、5%的苦和5%的澀。他通過控制沖泡手法、溫度、時間、注水量、投茶量等因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這些口感的百分比被製作成一張餅狀圖,與茶葉的命名一起附在一張小卡片上,在上茶時拿給客人。

    茶鋪是以味覺做招牌,這條古街上還有主打嗅覺的香薰店。在祝屋一巷,有一家叫作半見的香薰店。一走進門,各類香味撲鼻而來,有花香、果香、木香。店裏放着香薰蠟燭、車載擴香石、手工皂、手工口紅等。這些産品形態各異,被做成蛋糕、聖誕樹、鮮花、石頭、富士山、羅馬鬥獸場、咖啡等形狀。

    店裏的香薰都是小鈺親自製作。

    店主小鈺是位30多歲的姑娘,去年7月才開業,店裏的産品除香水外都是她親手製作。她將液體倒入模具後注入香味,再凝固成型。一些貓、狗形狀的擴香石要刷紋路,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為了尋找靈感,小鈺常去西湖邊撿石頭,再根據石頭的形狀做成模具,最後做成自己的原創香薰,“我就是不想和別人一模一樣,我想做我自己的東西”。

    隨着祝屋巷近年來的改造升級,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意業態涌入其中。在中式茶飲店、香薰店之外,這條街上還有陶藝店、油畫店、手工藝店等。他們創業除了深受家族熏陶,也和過去的經歷密不可分。

    愛好轉化為工作

    決定開油畫店那年,劉樂和已經33歲。

    2020年3月,劉樂和在惠城區數碼街開了一家油畫店,教客人體驗油畫。半年後,他把店面搬到惠城區“33號青年公路街區”。在那裏待了一年,房租到期,他才來到祝屋巷文創街。他説這裡靠近西湖,環境清幽,正好適合他畫畫。

    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如今的技藝都是他自學而來。他初一都沒有讀完,“一讀書就腦袋疼”。輟學後,他想去深圳龍崗區大芬油畫村學畫畫,那是國內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産、交易基地,聚集約8000名油畫從業人員。父母自然不同意他的想法,他只能自己賺錢學畫畫。

    劉樂和正在作畫,他自學繪畫二十多年。

    之前的人生裏,他做過各種職業,多得記不清。他做過酒吧DJ、服務員、保安、攝影師,進過電子廠。無論做哪一行,他都邊工作邊學畫,下了班就買材料自己畫。他説,畫畫能治愈心靈,只有畫畫才能找到自己,“我一不抽煙,二不喝酒,如果不畫了就不開心”。

    他也的確有段時間不畫了。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他放下了畫筆,“太迷茫了,實在看不到什麼希望,不知道這個手藝能不能讓自己生存。”這一放就是四五年。後來,他有一份清閒的工作,繪畫的衝動又在他心裏燃起,重拾畫筆來應對工作的無聊。

    這項堅持數十年的愛好逐漸被他轉化為工作。2018年,他在深圳的藝術機構教小朋友畫畫,當時收入不高,自己要還做産品直銷借下的貸款,他便去廣州的酒吧做DJ。2019年,酒吧倒閉,他就在廣州擺地攤賣畫。

    回想起那段擺攤賣畫的經歷,劉樂和是自豪的。“賣出去一幅相當有成就感,因為是我自己畫的。”劉樂和説,每次出攤都引來路人的圍觀,大家紛紛稱讚,有的人還加他微信。雖然一幅畫只賣三四百元,一個月收入也只有三四千元,但那時他是快樂的。後來回到惠州,他就在老家惠東縣城的廣場上擺攤賣畫。

    直到2020年初,他才開了油畫店。“覺得年齡也到了,而且我沒結婚,沒孩子,虧也只是虧幾年。”他在數碼街的投入有四五萬元,來祝屋巷後花了不到3000元把店裏軟裝。如今,店裏的墻上擺了許多他的作品,有風景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墻上還寫着一句話:“不要擔心不會畫,因為有可樂在。”

    店裏的墻上寫着“不要擔心不會畫,因為有可樂在”。

    半見香薰的小鈺和劉樂和一樣,也是一位做過許多工作,但仍然堅持自己所愛的人。小鈺曾在深圳生活了十幾年,從日韓、美國進口焊&、烙鐵、IC傳感器等配件,再賣給電子廠商。她曾經開過服裝店,但不管做哪份工作,都經常購買香薰,説香味讓自己心情愉悅,可以治愈生活的壓力。

    後來,她把服裝店和電子商務的業務都關了,開了一家香薰工作室,為車行、房地産企業暖場。當車行、房地産企業舉辦活動時,她就在現場教客人製作車載香薰和家用香薰。疫情發生後,她接到的暖場活動變少了,一些客人卻告訴她手工製作香薰的體驗感很好,這才在祝屋巷開了一家既賣成品,也教客人手工製作的香薰店。

    景區忙閒兩重天

    當這些年輕人帶着自己的興趣、家族傳統來創業時,便不能只顧着夢想的實現,也必須面對現實環境。作為一條百年古街,祝屋巷不僅因為祝枝山而揚名,還因為它緊挨惠州西湖。對他們而言,坐落景區雖可享受節假日紅利,卻也必須承擔平日的蕭條。

    劉樂和的油畫店頗適合情侶來約會。今年2月14日情人節當晚,店裏同時有8對情侶畫石膏存錢筒。平時到了周末,他這裡又變成了託兒所,“家長們把孩子放在這畫畫,自己就去西湖溜達了”。

    前不久的五一假期,他更是忙得腳不沾地。游客們來西湖游玩,路過他的店便進來畫畫。那幾天他每天只吃一頓飯,一直開門到凌晨兩點。店裏最頂峰的時候,要同時帶20多個人畫畫。一忙起來,店裏就坐不下,因為很多家屬、親友也坐在繪畫者的旁邊。

    但這只是節假日、周末等特殊節點的景象,到了周一至周五工作日,這裡便人跡蕭條。記者來採訪,如果上午10時抵達,這裡的店舖都還沒開門。即便到了下午,也只有三三兩兩的行人。最近惠州天氣多雨,更是影響了一些人出游的心情,這不可避免影響到一些創業者的心態。

    工作日的祝屋巷人跡寥寥。

    從半見香薰店向前走幾步,便來到一家賣威士忌和咖啡的店,店裏擺着琳瑯滿目的威士忌酒瓶。記者到訪當天正值周二,店主阿傑正百無聊賴地看視頻。阿傑今年40歲,這家咖啡店已經在祝屋巷開了10年。

    阿傑説自己正處於懈怠期,“有時候在這裡坐一下午,一個客人都沒有,都是些老人,只有周末才有點年輕人。”阿傑&&,他可以不斷創新咖啡的口感,但是沒有人來喝。相比於以前開門時滿懷期待,現在他發現達不到預期,自己也沒有激情了。因為客流量較少,他一直招不到新員工。

    除了時間、天氣,影響客流量的因素還包括祝屋巷的硬體設施。這裡沒有大規模的停車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店舖的發展。

    聽風研茶的王智謀起初的定位是針對年輕人,店裏的定價並不高,一壺茶在30多元。雖然開店的效果出乎意料,但他發現,真正有消費力的還是有經濟實力的中老年群體,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有車,“因為不方便停車,我們一些有消費力的客源流失掉了”。

    客流量不穩定、停車不方便,這些都讓祝屋巷的青年創業者面臨考驗,也導致了店面的高換手率。小鈺在這裡生活了將近一年,她看到去年底之前,在慈雲路上靠近西湖的一大批店舖相繼關門,直到今年才重新入駐新的商家。半見香薰旁的奶茶店也是今年五一假期前幾天才開門。小鈺説,自己的香薰店能撐過疫情很不錯了。

    研發新品破困局

    在不斷有人進場和退出的過程中,這些青年創業者也在不斷突破現有條件的限制,積極謀劃未來。在創業過程中,他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前在工廠打工,劉樂和每天只能見到一樣的人。如今開了油畫店,他接觸到了各行各業的客人。一些客人常來店裏作畫,和他聊聊心事,他也和他們發展成朋友。劉樂和説,自己現在不會再去和別人比,“如果碰到低潮期,會知道是什麼原因,也不會焦慮緊張了”。

    對於未來,他想開拓一些新的業務。除了店裏現有的油畫、石膏以及人體彩繪、公司團建等業務,他想在未來增加戶外寫生,在大自然中教客人畫畫,但這並不容易。“教沒有基礎的人對着實物寫生還是很困難的。”除了戶外寫生,他也想開拓定制繪畫的生意,為一些公司、辦公室提供裝飾在墻上的定制畫。

    聽風研茶的王智謀也在根據時令開拓新品。今年春天他們推出的“春至碧綠”,便是選用當時採摘的新鮮碧螺春沖泡而來。身處惠州西湖景區,他想在杯子上印上惠州、西湖的相關元素吸引游客打卡。雖然這是個可提升知名度的方法,但他也知道這種打卡的一次性,“真正吸引客人的還是你的口味如何,最終還是要回到産品質量這一點上。”

    王智謀模仿江南園林風格,將方窗改為圓窗,並在窗外種上竹子。

    開拓新品之外,他也在延長産品鏈。目前,店裏已經在銷售茶葉,客人可以直接帶走“春至碧綠”“沐陽古紅”這些産品的茶葉包,櫃子的一角擺着他們做的防水紙袋。未來,王智謀還想做一些喝茶的器皿,與手工匠、設計師合作。最重要的,他和合夥人準備一起開家分店。這家分店位於惠州一家知名商場內,目前正在裝修。

    半見香薰的小鈺也在盤算着自己的分店,不過她要把店開到線上去。小鈺説,自己開這家線下店就是想為線上的店積累資金,但不再做香薰蠟燭,而是賣固體香膏。但她發現,在線上開店並不只是把店裏的貨發出去就行,如何運營、量産、積累啟動資金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她沒有放棄,自己買書看網課,學習制香手法,並且考了韓國的造藝師資格證。

    周末,小鈺正在教客人製作手工香薰。

    劉樂和、王智謀和小鈺都是在這條古街上創業的年輕人。在他們的身影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即將湧來。記者在祝屋巷看到,兩家店舖正在招租,兩家店舖正在裝修。其中一家正在裝修的店舖,店主在門口的公告上標出裝修進度,用筆將進度條涂了一半。

    對於這些即將到來的創業者,劉樂和建議他們選擇悠閒、安靜的業態,這樣才能和這裡的社區氛圍相融。此外,他希望這些創業者放平心態,“前半年不要虧本就行,每個月能把房租交了就不錯了。”在劉樂和眼裏,等過了一定時間,名氣起來之後,客人自然會來。(曾漢 梁維春)

+1
【糾錯】 責任編輯: 魏曉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811296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