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女子突然發生無明顯誘因的頭痛症狀,在醫院檢查發現了左側大腦中動脈有一處5厘米×7.2厘米的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的動脈瘤就像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不定時炸彈”,威脅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近日,廣東省中醫院神經外科陳發軍醫師順利通過介入栓塞手術,為患者“拆彈”。
據介紹,這個處於大腦中動脈上下幹分叉處的動脈瘤,瘤頸寬,瘤體大,同時患者頸動脈起源異常,血管彎曲,介入栓塞的路徑很困難。手術過程中,陳發軍採用特殊的雙導管同軸技術,克服血管彎曲、路徑困難的難題,經過兩個小時的手術,成功為患者栓塞動脈瘤。手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未出現頭痛、嘔吐及其他神經系統症狀,並術後第2天出院。
陳發軍説,從醫二十多年,見過許多患者未得到及時救治而出現致死、致殘的現象,提高全民對顱內動脈瘤的認識十分重要——
什麼是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並非腫瘤,而是因顱內血管壁發育不全而引起血管壁上的局部膨隆,就像一個小包,鼓出來這部分血管壁較薄,隨着年齡的增加,小包會越變越大,形成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的危害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中約有1/3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倖存者亦多有殘疾。所以顱內動脈瘤在醫學界也有“不定時炸彈”之稱,“不定時”意味着發病時間不確切,即使睡眠中也可能破裂出血,“炸彈”意味着其破壞性強,對患者神經功能損害重,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所有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該疾病貴在預防,要在此“炸彈”炸裂之前將其排除(治療),才可以減少動脈瘤破裂出血誘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或生命危險。
顱內動脈瘤的症狀
腦動脈瘤未破裂時,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不適,少數患者出現頭痛、眼瞼下垂等症狀;在一些誘因下(比如勞累、熬夜、酗酒、便秘、情緒激動等)就可能破裂出血,此時患者會劇烈頭痛,向頸肩腰背和下肢延伸,並伴有噁心、嘔吐、全身出冷汗,脖子僵直等,有患者稱之為“一輩子中最難忘的頭痛”,輕者可能短暫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漸加深,部分患者危及生命。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治療方法有血管內介入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目前血管內治療即神經介入手術,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的有點,已經成為大多數患者的首選。
如何預防顱內動脈瘤發生和破裂
在日常的生活,要減少誘發動脈瘤形成和破裂的因素。改變現有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嗜酒、高脂飲食、熬夜以及缺乏運動等等。 同時還要減少一些導致動脈瘤破裂的誘因:勞累、醉酒、情緒激動、便秘、熬夜等。陳發軍醫師指出,賭博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從醫多年,已經見過很多從牌桌上抬下來的患者,因為輸贏都能誘發情緒的激動,從而導致血壓的波動,誘發動脈瘤的破裂。
如何進行顱內動脈瘤篩查
建議大家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可以預約頭顱CTA或頭顱MRA檢查,不打針、不吃藥、不麻煩。大部分動脈瘤就可以提早被發現。人到中年,記得每3~5年做個頭頸CTA/MRA,盡量認識一位靠譜的腦血管醫生。讓這顆“不定時”炸彈變成一顆啞彈。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現動脈瘤爆裂的現象要及時就醫,搶救生命。
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