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4月17日電(記者魏蒙)廣東江門開平市15日在赤坎古鎮舉辦了“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活動。為讓一聲慨嘆能以另一形式穿越百年,廣東省話劇院借此活動,宣布將凝心聚力鑄精品,重點打造大型原創話劇《金墟》。
赤坎古鎮開埠於清朝順治年間,有360多年歷史,人文底蘊深厚、華僑文化濃郁,涌現出著名愛國僑領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等一大批名人名家,保留大量中西合璧的華僑建築,包括騎樓建築680多座。
曾獲魯迅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的廣東省作協副主席、省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以現實主義手法,聚焦這個賦有傳奇色彩的僑鄉古鎮旅游開發的小切口,講述了一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大故事,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和生動鮮活的故事,以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跨度,全景式、全方位反映了赤坎這個古老的小鎮兩大家族的傳承與記憶,興盛與凋敝,交融與碰撞、守護與重生,進而一步步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故事。
“該書是一部華僑鎮跨越發展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精神奮鬥史,書中所呈現的赤坎鎮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是對中華民族勵精圖治不懈奮鬥發展實踐的準確表達和書寫。”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説。
為積累創作素材,從2019年9月起,熊育群到江門挂職。期間,他多次前往開平、&山、新會、鶴山、恩平等地,尋覓華僑蹤跡,走漁村、訪村民、聊村史,親身了解和感受當地群眾生産生活樣貌,同時還本着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跑遍當地檔案局、圖書館、文物店,查閱研究了大量華僑史、民俗學方面的文獻資料,為這部作品傾注了無數汗水與心血。
“《金墟》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土地所凝結出的一部力作。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其呈現了多個面向和非常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既有歷史文脈的挖掘和呈現,廣東僑鄉獨特風情的展示,人物群像的塑造,還有對鄉村振興國家大戰略的書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為之點讚。
能作為《金墟》故事發生地舉辦系列活動,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感到自豪。他説,開平在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有鄉親103萬人,並有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與村落”。作為鄉村振興領域的省級重點項目,赤坎華僑古鎮保護與活化利用項目,在今年元月10日試運營,實現開門迎客。在約3個月的時間裏,吸引了近百萬人次的游客量,相信《金墟》能助力該鎮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全省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和典型範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