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品讀來自灣區的文藝之風
2023-03-28 09:36:3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似火的木棉、明亮的黃花風鈴、如雲的宮粉紫荊……春天的腳步,似乎總是在花城廣州來得更早、也更熱烈。

  花城,不僅是廣州這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別稱,也反映了嶺南的風土以及嶺南文學的特質。它蘊含著豐沛的雨水、陽光的熱力。這裏植物繁茂、四季花開,充滿勃勃生機,這裏所呈現的文學景觀也汪洋恣肆、瑰麗奇崛。

  不久前,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迎來了一個文學新的起點——花城文學院落戶越秀山麓,五羊像旁。這裏曾是廣州城兩千余年歷史文脈的起點,如今,嶺南文化從這裏再度出發,正在構築美好的創作交流與生長空間。

  這是對文學的致敬。

  立足廣州和粵港澳大灣區,花城文學院向全國的文學名家與新銳拋出橄欖枝。

  成立儀式上,花城文學院聘請了知名作家麥家、知名評論家陳曉明為聯席院長,並簽約魏微、葛亮、李娟、陳楸帆、蔡崇達、笛安、楊慶祥、陳培浩等8位優秀青年作家、評論家,共同探索文藝精品創作生産新機制。

  “作為廣東出版人,我們希望花城文學院能夠創造一種新時代下的文學與城市、城市與作家、作家與讀者的連結。我們希望這種連結是感性的、溫暖的、美好的、持久的。”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君鐵説。

  花城文學院實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辦院模式,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間+多元融合産業平臺”,通過陸續簽約一批作家與評論家、評選發布“花城文學榜”、啟動原創文學精品創作計劃、舉辦文學論壇等一係列活動,不斷探索文學繁榮發展的新路徑。

  3月25日,“有風自南———花城文學之夜暨2023花城文學榜榮譽盛典”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現場揭曉首屆“花城文學榜”10部入選作品並頒發榮譽。

  廣東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一脈。展現珠三角水鄉美景的《香飄四季》,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白門柳》,體現個人與時代之變的打工文學《國家訂單》……近代以來,不拘一格、不守一隅的嶺南文化滋養了特色鮮明的廣東文學,使其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做出積極貢獻。

  “我一直認為,廣東在全國影響力最大的文學品牌就是‘花城’。”麥家説。

  花城不只是廣州,也是一家雜志和一家出版社的名字。“花城”這一文學品牌,正是扎根嶺南文化土壤,培育、團結了大江南北一大批勇于進取、德才兼備的作家、評論家,推動廣東文藝繁榮發展、開辟當代文學新天地。

  如今,接過“花城”的接力棒,花城文學院一方面凝聚培養優秀文學人才,助力本土作家隊伍建設,不斷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另一方面延伸上下遊産業鏈,帶動産業為文學賦能,讓文學激發産業動能,以文學之力築文化之城。

  良好的文學創作機制和條件,昭示著灣區對文學事業發展的期盼。

  “把五湖四海的作家、五湖四海的讀者、五湖四海熱愛文學的人聚攏在一起,在這裏分享文學、感受文學。”陳曉明説,希望這裏成為各種優秀文學作品的展現平臺,同時為當代文學的存在、生長和傳播提供一個美好的空間。

  這是對青年的致敬。

  廣州市越秀公園東秀湖畔,一棟白色建築融于園林景觀中,與附近厚重的明城墻、繁茂的大榕樹、盛放的紫荊花相得益彰。書香、花香、茶香與咖啡香四溢,有遊客在靜靜讀書。

  這就是花城文學院所在地,“陌上花開”文化空間。

  這裏原先曾是公園維修班存放工具的舊倉庫。為了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打造書香公園,2022年,這裏搖身一變,成了新的文化空間。“來公園的年輕人變多了。”越秀公園附近的居民盛女士發現,曾經大眾認為只有年長者愛逛的公園,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身影。

  濃鬱的書香、閒適的空間、豐富的活動,不但滿足了市民遊客的文化需求,也讓這裏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著更多的人來到這裏,讓老公園、老城區煥發了新的活力。

  文化的活力不止在老城區。位于廣州城市CBD的珠江公園,一個名為“灣區書屋”的文化空間,是大灣區青年們的心靈棲息地。詩詞之夜、音樂之夜、大師下午茶、青年藝術家的展覽……這裏以最生活化的氣質以及年輕化的表達,讓文學與藝術貼近市民、貼近灣區青年,展現著文化的活力與創造力。

  熱門劇目上演時一票難求、優質展覽層出不窮……這裏的文化和這片土地一樣,永遠前沿先鋒、年輕蓬勃。

  開放、自由、包容的嶺南,同樣觸動著青年作家葛亮的內心。“嶺南文化的整體氣息,就像一股從海上吹來的清風,它開放、自由,海納百川,同時匯聚的不同的人群,造就了一係列‘相遇’。而人們在相遇的過程當中,帶來了彼此文化的交融。融合、撞擊,産生新的文化變體,這是嶺南這方水土賦予我的非常重要的啟示。”葛亮説。

  在嶺南20余年的生活,讓他的作品與這片土地密切相依。他以飲食勾勒出百年粵港史的小説《燕食記》,入選了2023花城文學榜“十大文學好書”。“文字是個非常美好的載體,它承載了我們對于歷史的想像,承載了我們對于嶺南這方熱土發自內心的勾勒。”

  這是對未來的致敬。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從花城出發,花城文學院將開拓新的文學空間,助力廣東文學人才培養及文學業態升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走向興盛。

  今年,大灣區又一個文化地標——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即將啟用。由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共同構成的這一“文化航母”,將引領灣區文藝闊步前行。

  近年來,隨著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文沁閣)、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畫院、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等文化設施陸續建設或投入使用,成立花城文學院、啟動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計劃等,廣東正以高品質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文化及相關産業實現增加值6910.06億元,增長11.3%,佔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重5.54%。全省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約佔全國五分之二,出口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化消費力與供給力相得益彰。現有的7000萬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程度,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了強勁文化消費力的基礎性條件,催生文化供給力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文化供給側’創新發展的典范。”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王曉提到。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來自灣區的文藝之風,正在向所有人發出溫暖的邀請。(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鄧瑞璇)

+1
【糾錯】 責任編輯: 魏曉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8112946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