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9月23日電(記者熊嘉藝 張嘉晉)“飽飽們,我在祖國大陸最南端徐聞,我身後就是水果分選線,農民伯伯剛摘下果子第一時間就送到倉裏”。9月22日,湛江徐聞“菠蘿的海”産地倉迎來第一場豐收節原産地直播。
徐聞由於菠蘿産量佔全國1/3而被稱為“菠蘿的海”,自上半年産地倉建成以來,發出的菠蘿超9萬單,直供超市的鮮切菠蘿超150萬斤。同時,産量佔全國20%的湛江火龍果,豐收季將通過産地倉與全國消費者見面。

主播在産地倉內推薦徐聞菠蘿(受訪者供圖)
90後“菠蘿小王子”將50萬斤鮮切小菠蘿賣向全國
直播現場,徐聞90後新農人魏仕旗正通過屏幕實時查看大家對菠蘿、火龍果的反饋。
“一個基地種出來的菠蘿有大小之分,以前小果經常被當作損耗扔掉,其實小菠蘿口感並不差。”魏仕旗説到,“菠蘿一季要生長近2年,扔掉太可惜,後來我發現市場上有種泰國小菠蘿賣得很好,於是我就開始研究。”
徐聞人生下來就帶有菠蘿基因。魏仕旗是徐聞縣曲界鎮愚公樓村人,100年前徐聞籍華僑倪國良從南洋引進菠蘿品種回國,種植第一站正是愚公樓村。93年出生的他説起菠蘿來頭頭是道,儼然農業專家。
大學畢業後,魏仕旗在廣州從事電商創業,後來返鄉幫鄉親們解決菠蘿滯銷問題。“鮮切小菠蘿”也正是他在這過程中發現的機會。以前每畝地可能要扔掉上千斤小果,而如今他開始專門收購小果製作“鮮切小菠蘿”,由於他自己年紀也不大,鄉親們稱他為“菠蘿小王子”。

徐聞90後新農人、“菠蘿小王子”魏仕旗(受訪者供圖)
“如今鄉村最缺的並非好産品,而是供應鏈能力和銷售渠道。”魏仕旗開始談起了自己的“菠蘿經”。得益於産地倉等基礎設施建設,魏仕旗的菠蘿對接到更廣闊的全國大市場,成本也下降了不少,有了産地倉的冷庫,保存時間也更長了。返鄉4年來,魏仕旗光菠蘿就已經銷售了330萬斤,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鄉親們的每畝地也能增收近2000元。
火龍果一年收穫12次 數字化讓豐産變豐收
最近徐聞産地倉的新客人還有火龍果。在湛江農業現代産業園“陳曉軍工作室”附近,近千畝火龍果海沐浴着燈光,顯得格外璀璨。
“很多人不知道,火龍果一年可以收穫6-7季,我們現在通過補光照明技術,讓火龍果在秋冬季也能開花,現在每年可以收穫12季以上。”湛江農墾廣前名優公司總經理黃所介紹。

夜間火龍果海璀璨奪目(受訪者供圖)
“陳曉軍是我們農場的全國勞模,在他的帶領下農場不斷革新技術,火龍果年年豐産。”黃所介紹,“但豐産不一定意味着豐收,我們以前的銷路主要靠傳統市場,價格不穩定,有時候豐産反而減收,所以我們一直在尋求突破。”
2021年,當地企業與電商平台合作,為湛江豐富的水果找到了銷路。“以前水果商一般給到價格偏低,現在通過徐聞産地倉對接到互聯網平台,價格可以高不少,而且長期採購協議讓我們心裏更有數。”黃所介紹。
“農場臨時工每天掙120元,也可以選擇計件工資,每斤給1毛7,勞動能手一天賺200元的都有。”黃所説,“火龍果可以收穫12季以後,鄉親們打零工機會更多了,在鄉下靠這些收入足以養活自己。”
數字産地倉打通産供銷全鏈路 讓“紅土金菠”優質優價
在徐聞産地倉,一顆顆菠蘿正在通過數字化分選線,按大小、外表、糖度、上水、黑心等標準進行分選分級與自動化打包,並通過相應的冷鏈儲運發向全國。這些菠蘿是當地人最為看重的“紅土金菠”。

徐聞産地倉內的數字化分選線正在分選菠蘿(受訪者供圖)
“在銷售端,我們通過平台市場洞察,為‘紅土金菠’提供産業結構、品牌、商家、消費人群指引,在産地端,我們共同制定品牌標準,通過品牌建設帶動徐聞菠蘿産業發展。”阿里巴巴數字鄉村事業部華南區域經理舒心介紹,數字産地倉正是由該公司與廣東農墾集團合建。
紅土金菠大多由超過500戶種植規模的大農場種植,通過企業統採統銷,中後期收購價格高於市場行情價10%以上,有效提高農戶收入。此外,在當地配套建設了數字供應鏈,包含大數據中心、智能産地倉、冷鏈等板塊,為當地農人提供公共服務,實現物流成本降低20%。
華南農業大學數字鄉村研究院副院長易法敏説,“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企業從農業産業鏈發展短板處切入,通過提供數字技術綜合服務,深入産業鏈全鏈條,開展各種展景化的數字化創新探索,推動數字化從消費端的‘餐桌’來到産地端的‘土地’,為農業全産業鏈創造價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