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百年龍舟的新生
2022-06-03 14:01: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廣州6月3日電 題:一艘百年龍舟的新生

  新華社記者鄧瑞璇、黃國保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開場驚艷世界。其中芒種時節的片段裏,一只器宇軒昂的龍頭破開水面、帶著水花一躍而出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這只極具嶺南特色的龍頭,出自廣州“85後”小夥張偉潮之手。他是廣州市黃埔區非遺項目“龍舟龍頭、龍尾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廣州為數不多的龍頭雕刻師。端午節前,他接到了一個新的訂單——為廣州車陂村有著154年歷史的老龍舟“東坡號”,復刻一套新的龍頭和龍尾。

  張偉潮在工作室制作龍頭。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在水網密布、河流縱橫的嶺南地區,扒龍舟是盛行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到端午時節,珠江河道處處可見賽龍奪錦的熱鬧場面。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龍舟,其中造于1868年的“東坡號”是廣州最古老的龍舟之一,也是車陂村引以為傲的寶貴財富。

  然而,在歲月洗禮下,這條龍舟不可避免地出現老化等問題。“雖然以目前‘東坡號’的狀態,繼續用二三十年都沒有問題,但它總會有‘退休’的一天。”車陂村村民蘇應昌説,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坡號”、傳承村子百余年來的龍舟文化,他們決定復刻一條一樣的新龍舟。

  龍頭與龍尾的復刻便委託到了張偉潮的手上。張偉潮説,百年龍舟承載著村民的鄉愁,也是車陂龍舟文化的象徵。

  張偉潮在工作室制作龍頭。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龍頭與龍尾是一條龍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尤其每條龍舟的龍頭都不一樣,是村子獨特的標誌。在以往的龍頭設計中,張偉潮會特別注意挖掘不同村子背後的故事,用不同的顏色、線條和造型,讓龍頭傳達出村子的歷史文化。

  “東坡號”龍頭的復刻雖免去了設計的環節,但要下的功夫一點都不少。張偉潮通過照片比對、細致測量,認真觀察老龍頭的刀路與修復的痕跡,心中慢慢有了譜。再經歷選料、開料、粗雕、細雕、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他終于將老“東坡號”的龍頭龍尾完美還原。

  為“東坡號”復刻船身的,則是張偉潮的老搭檔——番禺上漖村“龍船世家”的黃劍挺,他也曾負責老“東坡號”的保養維修。

  工人們在船廠制作龍舟船身。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新的船身以進口的坤甸木打造,長度39.2米,比老龍船長10釐米左右。“按照村裏習俗,每造一條新龍船都要長一點,寓意長長久久、生生不息。”黃劍挺説,新“東坡號”厚度相比之前增加了一倍,這也是他經手過最重的龍船。

  端午前夕,完成的船身安裝上了龍頭、龍尾。為了迎接新龍舟回家,車陂村民早早就帶上黃皮葉、龍眼葉、朱砂、毛筆、龍船餅等傳統儀式用品來到船廠。

  新“東坡號”駿水儀式。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點睛儀式過後,伴隨著鼓聲與吶喊聲,烏黑亮澤的新“東坡號”被合力從船廠推出,正式駿水,經由珠江河道緩緩駛向車陂村。村民們早已在河邊等待,見證這一難得的遊龍盛景。

  “新老‘東坡號’的交替代表著車陂文化的傳承,也是‘東坡號’的新生。如果有機會參加賽事,我們也會盡量讓它展現在更多人的眼前。”蘇應昌説。

  張偉潮在工作室雕刻龍頭。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張偉潮為龍頭上漆。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張偉潮在工作室制作龍頭。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新“東坡號”駿水。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新“東坡號”駛向車陂村。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新“東坡號”駛向車陂村。新華社記者黃國保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慶招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611287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