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彭:“踏入環衛行業,沒有後悔過”
2021-10-26 08:42:39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為盡快熟悉工作,彭彭足跡遍佈魚珠每一個角落。

  “做一行,愛一行,每個崗位都有它神聖的使命。做好城市市容環境衛生和垃圾分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從選擇踏入環衛行業那一刻起,就沒有後悔過。”

  今日是廣州市第34個環衛工人節,100名新評選的市級“優秀城市美容師”隆重亮相,接受市政府頒發的榮譽證書。記者了解到,該批市級“優秀城市美容師”中,初中以上文化有90人,其中大專學歷有12人,本科學歷8人。這其中,黃埔區魚珠街綜合發展中心環衛主管彭彭尤為引人注目。1994年出生的他,大學本科畢業後投身於環衛事業。入行4年來,他不僅將本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還邊工邊讀,拿下了碩士文憑,成為環衛工隊伍中的先鋒人物。

  此次入選,彭彭説,既感覺光榮也更有壓力,“和長期扎根一線的環衛老骨幹相比,他們工作辛苦、行業沉澱時間長,我受之有愧。”

  入行:扎根一線走遍魚珠每一個角落

  2017年6月,彭彭本科畢業,機緣巧合下,他入職了魚珠街環衛站。彭彭大學本科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後來研究生讀的是圖書情報管理,所學專業和環衛這個行業可以説是毫無關係,“我就是想試一下,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領域,只要你把事情做好了,自然會得到認可”。帶著這種念頭,他投身環衛事業。

  初入環衛行業,彭彭的頭銜是街道環衛主管,主要負責兩塊工作:保潔崗位的測算和調整;參與撰寫《魚珠街(環衛工人)員工守則和操作規範》,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常態化管理機制、理順環衛機制的鏈條。“最開始我也是‘小白’,一切從零開始學起。”為盡快熟悉和接手環衛管理工作,彭彭扎根一線,足跡遍佈魚珠每一個角落。

  工作初期,他起早貪黑,與環衛工人深入交流,了解各保潔區域和工作崗位的特點,記錄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因地制宜制定解決方案,對保潔不到位的區域和崗位進行調整。為做好街鎮市政路保潔接收準備工作,他經常頂著烈日,手握測距輪,丈量轄內每一寸土地,精準核實所有保潔區域和保潔面積,合理設定工作崗位,確保市政路保潔工作順利交接。

  “和環衛工友們的工作交流,最大的難題是語言”,彭彭説,因環衛工來自五湖四海,有的老骨幹環衛工習慣説地方方言,表達意見時不是那麼流暢和清晰。“他們是長輩,我們就是平等交流,説説日常工作、聊聊家常,聽聽他們的心聲。”

  轉向:每日走、巡、查力推垃圾分類

  2018年8月31日,央視播報了一條新聞,《廣東廣州開出垃圾分類首張個人罰單》,一名男子因不分類投放大件垃圾,被城管執法部門處罰,成為廣州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後,被處罰的第一人。這“第一張垃圾分類罰單”,就是魚珠街開出的,環衛站在這個事件中,提供了相關線索,魚珠街道城管執法隊開出了罰單。

  2018年下半年,因為街道環衛站的內部工作分工調整,彭彭工作的重心從環衛保潔轉向垃圾分類。剛接手垃圾分類工作的他,積極學習垃圾分類指南和法律規定,並制定了詳盡的工作計劃,他還堅持每日走訪、巡查、督導轄內的居住小區及機團單位,上門講解《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和《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內容,悉心指導轄內各垃圾分類責任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工作之餘,他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時間,在各小區站桶督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並在周末積極組織和參與“垃圾分類全民行動日”活動,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現場解答垃圾分類問題。在各種努力下,轄內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顯著提高。

  創新:老舊小區上門回收廚余垃圾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各項考核要求日益提高,為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彭彭協助街道完成了垃圾分類三級管理隊伍的建設。同時,超前謀劃,在市、區兩級考核要素的基礎上,為自己“加碼”,開展試點創新,在多項考核指標中,均超前、超額完成計劃任務。

  廚余垃圾上門收,是魚珠街道探索老舊小區垃圾分類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之舉。魚珠街有13個老舊小區,如衛檢小區、大沙西商住樓、中海經宿舍等,戶數範圍均在10戶至50戶之間。由於小區居民少,加上無物業管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存在較大困難。受場地環境限制,小區多無法嚴格按照標準設立分類投放點。魚珠街道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為13個老舊小區招聘了3名督導員,推行廚余垃圾上門收集模式。實施上門收集廚余垃圾後,13個老舊小區日均廚余垃圾可達180公斤,居民分類準確率達90%以上,垃圾分類效果顯著。

  “大環衛”“智慧環衛”,是環衛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彭彭&&,目前,魚珠街道通過科技賦能,助推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如街道聯合保利翰林花園物業管理單位與相關技術公司合作,探索出AI人臉識別智能交互監管系統設備,該設備與小區門禁結合,將所有人員人臉信息錄入,應用到垃圾分類監管系統,解決了垃圾溯源的問題,可抓拍不文明投放行為,精準到人、到戶,便於居委及物業人員入戶宣傳教育。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賈政 通訊員成廣聚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1
【糾錯】 責任編輯: 魏曉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8112799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