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福州三條簪“復活”記-新華網
  老照片中福州女子頭簪“三條簪”的形象。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福州三條簪“復活”記

2024-10-07 20:43:54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頭上挽一髻,插三條扁平如劍的銀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這便是福州女子傳統發飾——三條簪。冰心曾在《故鄉的風采》一文中盛讚,如此打扮下福州女子透出的俊俏、勇健是“天下之最”。

  老照片中福州女子頭簪“三條簪”的形象。(資料圖)

  關於三條簪的由來,有文史專家認為其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後,由晉朝婦女“五兵佩”的習俗演化而來;也有一説認為三條簪誕生於明清時期,福州地區婦女為防倭寇作亂,便以長髮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賊寇隨時抽刀刺敵防身。隨着時代變遷,三條簪逐漸沉澱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內涵。

  今年以來,在福州的歷史文化街區中,隨處可見頭簪三條簪逛街拍照的游客,古厝白色的馬鞍墻下、石板鋪就的巷弄中、古意十足的游廊畔都是“刀光劍影”常現的“出片”之所。周遭不少變裝旅拍粧造店門口的廣告牌上,簪花、苗服等字眼後又新添了三條簪的服務項目。

 福州古厝廊前檐下成了三條簪粧造拍攝的熱門場所。(受訪者供圖)

  國慶假期間,位於福州南公園的一家粧造店內,漢服粧造師黃秋輝忙着為客人挽髻插簪。她和團隊花費近4年時間翻閱資料、收集民間散落的古董三條簪、復刻三條簪和相關粧造,使三條簪以“福州傳統粧束技藝”於今年6月成功列入福州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在黃秋輝看來,復刻三條簪的意義不止是復古:“三條簪所代表女性的勇敢、勤勞、剛柔並濟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推崇的,應當被傳承下去。”

 黃秋輝(中)正為客人整理頭上的三條簪。(受訪者供圖)

  “三條簪‘活’起來,先要看得着,‘火’下去,還要用得着。”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陳昱認為,三條簪的“復活”不止步於復刻,更需“雙線並行”。

  在相關部門的助推下,中國船政文化城《最憶船政》多維體驗劇等紛紛引入三條簪粧造,劇中福州女子的巾幗形象更顯豐滿;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中,快閃演員們抽簪作刀而舞,引起人群陣陣驚嘆。

  在福州三坊七巷中進行的一場快閃活動上,演員抽簪作刀而舞。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祖輩、父輩口中簪刀的老傳説,成為年輕人們體驗打卡的新時髦。

  新的巧思也在市場碰撞中浮現。在安泰河旁的朱紫坊內,一家體驗館負責人胡蕾手中的三條簪形制不改卻更顯輕巧前衛,或顯露出獨特的紋理,或在燈光下閃動着金屬般夢幻的光澤。

  “這是三條簪與牛角梳製作、漆藝等其他福州非遺技藝結合的成果。”胡蕾説,不同非遺技藝的融合,使三條簪從材質、色澤、花紋等方面實現突破,從而具備不同的質感,可以更好兼容現代穿搭,進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三條簪是一個窗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通過它看到福州深厚的歷史底蘊,用現代的方式領略傳統文化魅力。”胡蕾説。(記者李昊澤、林善傳)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