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山珍富了山裏人-新華網
今年2月,尤溪縣食用菌協會發布《尤溪黑木耳栽培生産技術規範》,對過去10多年尤溪的黑木耳栽培生産經驗進行總結。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山珍富了山裏人

2024-06-03 11:50:37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3.5億元!”在尤溪縣洋中鎮後樓村食用菌養殖大棚前,村黨總支書記林城的語氣帶着驕傲,“這只是村民在後樓村信用社的存款,不包括存在別處的。”後樓村的“民富”,靠的是村裏“一黑一白”的富民産業——黑木耳、香菇為主的“一黑”,銀耳、繡球菌為主的“一白”。

  5月27日舉行的全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強調,要堅持以縣域為重點,統籌城鄉規劃布局;要做好“土特産”文章,精準培育鄉村富民特色産業。這為後樓村的進一步發展增添了動力。

  食用菌産業是尤溪縣特色優勢産業。20世紀90年代,尤溪成為全國11個食用菌産值超億元縣之一,2021年被列入全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福建珍稀食用菌産業集群縣。後樓村打造了集食用菌生産、加工、銷售、廢料回收於一體的産業鏈條,有我國最大的銀耳瓶栽工廠化生産基地,銀耳日産14萬瓶;是全省最大的黑木耳標準化生産基地,黑木耳年産800萬袋。近年來,後樓村先後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全國鄉村特色産業超億元村”。

  黑菇+白菇 都是富民菇

  陽光被黑色塑料膜隔絕在大棚外,空氣中彌散着木屑發酵的味道。現在不是種黑木耳的季節,51歲的村民鄭秋雲來看看大棚裏龍爪菇的生長情況。這裡是尤溪縣祥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我種食用菌十幾年,去年收入超過15萬元。靠這些菌菇,供兩個孩子上了學、買了房。”鄭秋雲和丈夫老陳每年種黑木耳5萬袋,還和其他社員合種了40萬包龍爪菇,拿一份工錢,又拿一份利潤分成。合作社裏她的收入算中流,有人多,兩夫妻能種10萬袋黑木耳;也有人少,“78歲的老太,每年黑木耳種上1萬袋,輕鬆賺2萬元來花,也不錯”。

  作為全省最大的黑木耳標準化生産基地,後樓村年産黑木耳800萬袋。“2011年我們去浙江取經、引進黑木耳種植技術的時候,沒想到能有這個量。”合作社社長陳盛益是村裏最早種植黑木耳的人之一,當時全村只有7戶人家“敢吃螃蟹”,種植總量才7萬袋。如今,村裏種植黑木耳的有300多戶。全縣從事黑木耳生産經營的農戶則達2600多戶,黑木耳栽培總量突破7000萬袋,産值突破3.5億元。

  戶戶參與,種黑木耳沒有門檻嗎?“有門檻就跨過去。”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光明介紹,一朵黑木耳的“出生”要經拌料、制袋、滅菌、接種、培菌、打孔、下地、擺場等諸多環節,其中一些環節有技術、設備要求,村民單家獨戶做,“搞不好就要賠錢”,但社會化服務體系給農戶托住了底。

  2019年尤溪縣將黑木耳産業納入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試點,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方式,實現“統一原料採購、統一配方制棒、統一菌棒規格、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産品收購、統一品牌銷售”,並推出“福菌貸”“菌農貸”等金融産品、制定《尤溪縣黑木耳保險實施方案》,為村民種植黑木耳降門檻、降成本、降風險。“通過訂單式託管服務,合作社將菌棒制好再交給村民各自管理,菌棒成本比村民自主生産節省0.2元/棒、增産5~10克(幹耳)/棒。”吳光明説。

  與黑木耳的小農戶栽培模式不同,後樓村“一白”主要靠工廠化生産。

  “鮮銀耳有花香,聞到了嗎?”福建省祥雲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育菇室裏水汽氤氳,陳列架上擺着幾萬隻瓶子,每瓶開出一朵淡黃色的“花”。祥雲生物是全國首家實現瓶栽銀耳工廠化的企業,日産銀耳14萬瓶,鮮菇40噸,年産量佔全國10%,年産值達1.2億元。

  2013年,祥雲生物落戶後樓村。“這些年,實打實發出1.3億元工資。”祥雲生物廠長方茂文説,“200多名工人,絕大部分都是本村人。後樓村大,好招工,村民種菌有經驗、有感情。”做鮮耳採摘的陳巧妹在這兒工作了七八年,平均每月工資5000元。“在家門口工作,有收入、有時間,還結識了一群姐妹。”陳巧妹家裏有3個孩子,這份工作時間自由,讓她能兼顧工作和家庭。

  “食用菌産業要持續帶動村民增收、鄉村振興,就要不斷轉型升級。”尤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詹濤介紹,近年來尤溪持續在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鼓勵食用菌産業轉型升級,除工廠化生産、規模化發展外,還積極發展食用菌産業設施化栽培,建成千畝香菇、秀珍菇設施栽培基地,成為全省最大的香菇菌棒出口基地;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以黑木耳、香菇、銀耳、靈芝為主的食用菌實現精深加工出口,推進食用菌産業鏈延伸,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經驗+理論 種植精細化

  一叢叢菌菇,讓鄉親們走上致富路;一項項技術創新,為致富路保駕護航。

  今年2月,尤溪縣食用菌協會發布《尤溪黑木耳栽培生産技術規範》,對過去10多年尤溪的黑木耳栽培生産經驗進行總結。“《規範》裏的‘清潔化幹制’步驟,正是我們總結經驗、提升品質的一大秘訣。”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楊彬自豪地説。

  秘訣的總結,來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

  2018年在浙江考察過程中,菌菇市場上的一個鮮明對比吸引了楊彬的注意:産自浙江的木耳,朵朵圓潤飽滿,富有光澤;相比之下,産自福建的木耳則顯得有些乾癟黯淡。通過分析研究,終於在晾曬方式上找到了原因:尤溪農戶大多習慣將采收的木耳堆放在房前屋後曝曬,地面的粉塵、翻動時的磕碰讓木耳的品相受到損傷,單面透風産生的水汽積聚令木耳光澤黯淡。為了彌補這些生産短板,楊彬和同事經過不斷嘗試,探索出新方法——用曬架曬菌。

  “在專門的場地,用曬架對木耳進行晾曬、陰幹,不僅環境更加清潔,充足的通風還有效提高了成品的光澤度。”楊彬介紹,戶外大棚也進行了相應改造,將原來的單層膜換為“黑白”雙層膜,養菌時黑膜覆蓋營造合適環境,晾曬時撤去黑膜保障充足光照。“不用時時翻、天天收,既降低了農戶的勞動強度,又提升了木耳的品質。”

  清潔化幹制只是農技優化的一個縮影。農業專家和生産農戶基於種植經驗,總結出培養基木屑烘乾、晚間定時噴水等“生産小技巧”,尤溪木耳品質得以提升,外地採購商隨之紛至沓來。

  縣裏的相關規範編制完成,在楊彬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基層偏向實踐經驗的總結,卻沒有科學理論的驗證,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發揮“1+1>2”的效果。

  2011年,尤溪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建設國家食用菌品種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深化産學研協作,為實踐經驗提供理論支撐。

  實踐經驗得到了理論支持和數據論證。以往為解決菌种老化問題,農戶採取“土辦法”:提前將菌種放在18攝氏度的空調房裏“冷藏”,在接種前一天拿出來。方法效果不錯,可沒人“知其所以然”。福建農林大學陶永新教授團隊通過對菌棒擺袋模式、環境溫度及産量穩定性進行研究,探索菌菇生長的奧秘,研究成果《不同擺袋模式對黑木耳菌袋溫度穩定性和産量的影響》發表於《食用菌學報》,“土方法”搖身一變,成了栽種“新模式”。

  “為菌棒噴水的時間由氣溫高低決定,之前大家都是憑經驗操作,鬧出不少笑話。”楊彬説,甚至有農戶在下霜時仍給菌棒噴水,造成菌棒腐爛。通過與學校專業團隊的合作,菌棒生長溫度曲線圖被繪製出來,什麼時間段、什麼溫度該噴水一目了然。“現在農戶只要用溫度計測出菌棒溫度,對照曲線圖後就可把握噴水時機,不僅方便還效率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今年3月,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成立“滬明合作-尤溪專家工作站”,向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引進市級科技特派員1名,借助滬明對口合作機遇,尤溪食用菌産業發展迎來新階段。

  “産業振興,尤溪縣不止有食用菌。”詹濤介紹,尤溪縣將全縣15個鄉鎮分為3條區域發展産業帶,上游區域發展金柑、林下經濟等,中游區域發展茶葉、蔬菜等,下游區域發展食用菌、漁業等;重點發展茶葉、食用菌、畜禽、果蔬、油茶、筍竹6個特色産業集群,加快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産業布局。2023年,尤溪縣六大特色産業集群全産業鏈産值均突破10億元,總産值達186.3億元。(記者 馬丹鳳 羅昱倫 通訊員 吳振湖)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