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盤點那些古代就已“出圈”的福建大IP-新華網
非遺之美、傳承之美、文化之美,在八閩大地綻放時代光彩。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盤點那些古代就已“出圈”的福建大IP

2023-06-10 09:47:39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提起福建大IP

你會想到什麼

是清香四溢的福建茶

是底蘊深厚的德化白瓷

還是餘音繞梁的南音

早在千百年前

這些傳統文化就成為氣質獨特的超級大IP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在遺韻悠長的歷史印記裏

一起感受璀璨奪目的福建文明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茶葉不僅是古代對外貿易的硬通貨之一

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武夷山元代禦茶園遺址(資料圖)。來源:福建博物院

唐朝陸羽的《茶經》裏有最早的關於福建茶葉的記載

宋元時期是閩北茶文化發展的高峰期

建州的北苑貢茶名冠天下

到元代,直接用沸水沖泡散茶的飲茶方法開始流行

福建的制茶中心開始由北苑向武夷山轉移

元大德6年(1302年)

武夷山設立了皇家焙茶局

成為“禦茶園”

武夷岩茶從此香飄萬里

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春色(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2年

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鐵觀音製作技藝等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併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目前

全省與茶相關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9個

 

為了“喝杯好茶”

福建先人不僅在茶的風味上苦下功夫

更將“好茶配好器”貫徹到底

宋代鬥茶之風盛行

建窯燒制的黑釉盞是當時的“鬥茶神器”

宋代蔡襄所著《茶錄》

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書中不僅推崇北苑貢茶

還介紹了建盞茶具

“茶色白,宜黑盞,

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胚微厚,

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宋建窯黑釉醬斑碗。福建博物院藏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福建博物院藏

南宋時期

來我國留學的僧人把建盞帶回日本

並稱其為“天目”

天目盞在日本被奉為國寶

由於歷史的變遷

建盞燒制技術曾失傳八百多年

20世紀70年代

福建省開始實施恢復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實踐工作

經過多年努力

這門古老技藝得到全面恢復

顧客在南平市建陽區一家建盞工藝品店選購建盞(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除了“天目”

日本還有一個茶道重器也出自福建

它就是醬釉薄胎陶器

這在日本叫“唐物茶入”

是存放茶末用的小罐

被日本人視為稀世奇珍

宋醬釉薄胎陶罐。福州市博物館藏

這件宋醬釉薄胎陶罐出土自福州洪塘窯

日本傳世的“唐物茶入”大部分來自洪塘窯

這是福州茶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依據

這門曾失傳八百年的製作技藝

同樣在福建人手中再次“甦醒”

2017年,薄胎醬釉器製作技藝

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陶瓷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名片

綿延三千多年的八閩窯火生生不息

“一黑一白”堪稱“閩瓷雙璧”

黑的是建盞,白的是德化白瓷

明代何朝宗款德化窯白釉文昌帝君坐像。福建博物院藏

德化瓷的製作興於唐宋

盛於明清

傳承從未間斷

自宋代以來

德化瓷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

與絲、茶並譽於世界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歷泉州時

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其介紹到世界各地

如脂似玉的“中國白”一度風靡歐洲

清代德化窯白釉亞當與夏娃立像。福建博物院藏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德化瓷不僅能看

還能“聽”

清德化窯瓷簫。福建民俗博物館藏

德化瓷簫的音質遠勝竹簫

且不因氣候、濕度變化導致聲調變異

既是理想的樂器

又是可供陳設、欣賞的藝術品

歷代德化瓷藝人都能燒製品質優異的瓷洞簫

洞簫是南音演奏的主要樂器之一

南音演奏(資料圖)。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古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

把中原音樂帶入晉江流域

並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

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就是南音

其保留了唐以前傳統的民族唱法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

琉球禦座樂(即宮廷樂)

與南音有着深厚淵源

明清時期

南音從泉州傳入日本

發展成為禦座樂

禦座樂的很多樂器和演奏等與南音十分相近

南音表演(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南音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這些古老的大IP能“出圈”

離不開縱橫四海的福船

福船模型。泉港區峰尾鎮人民政府供圖

宋元時期

中國的遠洋木帆船備受各國商人、使節的青睞

其“獨門秘籍”就是水密隔艙

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遠洋貨船殘體,其艙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極為完善的水密隔艙結構。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藏

所謂水密隔艙

是將整個船艙橫向隔成

一個個密閉而不相透的小空間

大大增加了船體的強度

保證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早在13世紀末

我國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藝

就由馬可·波羅介紹到西方

此後,這一技術逐漸被

世界各國造船業普遍採用

對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10多名泉港造船名匠採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水密隔艙工藝,並按1:1比例復原修造了一艘倣明代福船(資料圖)。林弘梫 攝

2008年,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水密隔艙技術是先人們乘風破浪的“黑科技”

而媽祖信仰為航海者提供了戰勝驚濤駭浪的精神力量

明德化窯白釉媽祖坐像。福建博物院藏

媽祖被稱為“海上和平女神”

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年代

出海人常攜帶媽祖神像隨行保祐

從湄洲祖廟請來的媽祖像更被視為媽祖分靈

媽祖信仰就這樣隨着我國海外貿易的發展傳遍世界各地

媽祖信仰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

如今全球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

信眾接近3億人

在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舉行的媽祖祭典(資料圖)。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2009年,“媽祖信俗”

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這是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産

 

古今風采相輝映

閩風福韻物華新

非遺之美、傳承之美、文化之美

在八閩大地綻放時代光彩

文案:劉豐

資料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福建博物院、福建民俗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鄭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