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我國首批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其中包括福建聖澤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東北農業大學和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聖澤901”。自此,福建擁有了第一個自主培育並通過國家審定的畜禽新品種。
科技賦能,福建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具備了更強大的“硬核”實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生態稟賦優越,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打好特色牌,寫好特色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間,福建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游、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總産值突破2萬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特色現代農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農産品供需仍然存在總量和質量上的結構性失衡,中低端産品過剩,高端精品不足,大路貨産品比重大,高附加值、‘高顏值’的産品偏少。”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説,同時,福建農業還存在一産比重較大,二、三産業規模偏小等短板。
“十四五”開局之年,福建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
今年年初,我省&&《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省將建設30個重點現代農業産業園、20個重點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打造100個農業産業強鎮、20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
“3212”工程背後,是福建着力構建“圈”狀發展格局的鄉村産業發展思路:集中資金資源,解決好産業發展中的瓶頸,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農業産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産業園中型經濟圈、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大型經濟圈,點線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眼下,福建特色現代農業“圈”狀發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全省累計創建2個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5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37個國家農業産業強鎮,形成農業特色産業百億強縣9個、十億強鎮79個、億元強村146個。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今年,我省實施新一輪種業創新工程,開展優質、專用、綠色農作物和畜禽品種聯合育種攻關。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農業新品種相繼問世,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發布通知,確認了5個品種為2021年超級稻品種,其中包括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自主培育的“荃優212”。作為福建首個自主培育的中稻稻米品質達部頒一等優質食用稻品種標準的雜交水稻,“荃優212”具有生育期適中、米質優、豐産性好、抗逆性強等特點,育成至今3年多時間,已累計推廣面積達20多萬畝。
今年以來,我省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增強,全省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5%;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累計達237萬畝,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2%;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全過程應用,建成國家級數字農業示範基地4個、省級數字農業重點項目60個和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700個。
數據顯示,全省農業農村保持穩中有進、穩定向好發展態勢,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61億元、同比增長4.3%、兩年平均增長3.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3元、同比增長12.3%、兩年平均增長8.9%。(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