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鏡觀·非遺|在這個千年漁村,這些村民在做一件很潮的事-新華網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鏡觀·非遺|在這個千年漁村,這些村民在做一件很潮的事

2024-09-23 10:33:37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為游客“簪花圍”(8月27日攝)。

  福建泉州蟳埔村,是一個充滿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的古老漁村。興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蟳埔村,千百年來傳承着向海而生的歷史印記。生活在這裡的漁家女——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闊腳褲,盤着頭髮,戴着用鮮花做成的花圍,她們以花為簪,如同“行走的花園”。蟳埔女用傳承千年的獨特習俗,訴説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樸實嚮往。

  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簪花圍由花圍與髮簪組成,骨制的髮簪和用玉蘭、山茶、菊花等鮮花製作的花圍,隨四季時令與個人喜好,成為蟳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簪花時,蟳埔女先把長髮扎成馬尾,再將馬尾盤起,用髮簪固定。然後圍繞發髻,環戴數層鮮花組成的花串。每逢重大節慶,蟳埔女還會在頭髮上插上傳統樣式的佩飾,以表隆重。

  蟳埔女的佩飾,是區分她們年齡和輩分的重要標誌,未婚、已婚和年長的蟳埔女,戴着不同的佩飾,而佩飾上的丁香、新月等造型,則體現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文化上的兼容並包。

  如今,憑藉在互聯網的走紅,“簪花圍”爆火“出圈”,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體驗打卡這一傳承千年的非遺習俗,文旅熱潮的東風也讓這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老漁村煥發新生。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一位阿婆騎電動車去菜市場買菜(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在早市買菜(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在泉州蟳埔村拍攝的頭戴簪花的蟳埔女和游客(2023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在福建泉州西街開元寺外拍攝的來自蟳埔村一位阿婆的頭飾(2021年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在福建泉州,王勇躍在工作室裏展示他製作的蟳埔女金飾(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黃晨在工作室展示蟳埔女服飾(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體驗“簪花圍”的游客在泉州市蟳埔村的蚵殼厝旁拍照(2023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黃晨在工作室裏縫製一件蟳埔女服飾(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王勇躍在工作室裏製作一件蟳埔女金飾(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黃晨在工作室裏裁剪一件蟳埔女服飾(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拍攝的蟳埔女翁秀珍(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蜅女在灘塗上勞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李惠興 攝)

  在福建泉州,王勇躍在工作室裏製作一件蟳埔女金飾(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簪好花圍的翁秀珍出門買菜(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早起的翁秀珍在給自己“簪花圍”(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在市場上選購“簪花圍”使用的鮮花(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早起的翁秀珍在給自己“簪花圍”(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一名小朋友戴着花圍拍照(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和前來體驗“簪花圍”的游客合影(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體驗“簪花圍”的游客在泉州市蟳埔村的蚵殼厝旁拍照(2023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在早市上交流(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簪好花圍的翁秀珍出門買菜(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責任編輯:蔣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