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半月談丨村裏有難題,不妨試辦公司-新華網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半月談丨村裏有難題,不妨試辦公司

2023-06-05 18:26:48 來源: 半月談
字體:

  半月談記者丁靜 林善傳 蕭海川

  編者按:村辦建築公司、村辦物業公司、村辦藝展公司……當前“村辦公司”這一經營主體在農村社會中已有廣泛可見度和顯著影響力。這些原生于農村、扎根于鄉土的村辦公司,不僅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更通過盤活既有沉睡資源、提升生産力水準、刷新産業經營管理方式、打造鄉村新業態等,將廣大農村地區帶到鄉村産業振興的大門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在城市裏生長壯大的公司,一批村辦公司除了具有企業經營一般功能之外,更體現出“外部性”“鄉土性”的特點。立根鄉土,它們重塑農民組織形態、農村利益格局,給破解基層治理難點、鄉村服務痛點帶來新資源,提供新思路。通過村辦公司這一平臺,不少鄉村産業發展與有效治理形成共生互促,經濟實力與公共服務得以彼此借力。可以説,時下此類村辦公司的出現和成熟,是對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次必然且深刻的呼應。

  人居環境愛護難?

  8萬字物業日記折射村莊之變

  北京市懷柔區北溝村物業公司經理王建的工作日記上,記錄了不少接水管、修路燈、澆花除草這些零敲碎打的事情。王建説,這些上不了臺面的小事、雜事,如果沒人管,就會成為老百姓的“費心事”“煩心事”。從2016年北溝村成立物業公司至今,他已經寫下了8萬多字物業日記,寫滿了12個筆電。

北溝村內民宿酒店一景。丁靜 攝

  北溝村位于慕田峪長城腳下,村民世代仰望長城、修築長城。過去,由于位置偏遠、土地貧瘠,這裏被人們稱為“北旮旯”。改革開放20年後,北溝村仍然沒有一塊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過去年輕人出去,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北溝人。”村裏的老人告訴半月談記者。

  19年前,村支書王全上任,他著手從人居環境開始改變村子的頹勢。王全帶領村委班子身先士卒,拆除違建、清理垃圾、美化道路……在日復一日的“環境革命”推動下,“落後村”逐漸成了“人氣村”,借著慕田峪長城的名氣和幹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北溝村變身為遠近聞名的民俗旅遊村,還吸引不少外國創客長居于此。

  村莊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變,但村幹部的壓力越來越大:要維護好現有的建設成果,村委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村支書王全琢磨,可以用公司化的管理方式,把人員和資源整合、盤活。2016年6月1日,北溝村成立了北京市懷柔區第一個村級物業公司,作為村委會下屬企業單獨核算。

  與城裏的物業公司一樣,北溝村物業公司也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員按點上下班、休請假。按照村莊發展實際,北溝村物業公司施行梯度收費,村民一戶一月只收取5元物業費,有營業收入的民俗經營戶每月收取10元至20元,對于規模較大、周邊維護難度較高的酒店、民宿等則按市場價收費。

  王建介紹,被編入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都是北溝村本地村民,他們多是村裏以前的水電、社保、農技、長城管戶專員,公共服務意識和水準較強。進入物業公司後,他們的崗位由公司安排統一調配,工資統一發放,接受正規考核。

  翻開王建的物業日記可以發現,大到村莊美化、長城維護,小到給村裏老人換燈泡、宣傳垃圾分類,每年村裏800多項大小事都通過物業公司辦理。如今,過去外欠80多萬元的北溝村每年可結余數百萬元,村民支援物業管理的腰桿越來越硬。

  公司與村民互惠互利保障機制之下,物業公司走上了一條便民化、可持續、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北溝村這個曾經讓村裏人羞于對外介紹的名字,出現在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國家級”榮譽榜上。帶動北溝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王全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曾提出建議,成立村級物業公司這一模式可向全國推廣。

  憑借著物業運轉下良好的村居環境、淳樸的村風民風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北溝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現代生活需求有機結合。在王全的構思中,北溝村可以成為懷柔科學城的會客室、發布廳、科學社交基地,目前已有抖音等互聯網公司把北溝作為大型活動的主辦地。慕田峪長城下,有文化、有活力、有人氣的北溝村讓周邊村羨慕,令城裏人向往。

  村民在家致富難?

  村裏上班,月薪能過萬

  加熱、成型、淬火……工人師傅們在崗位上各司其職,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是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裏辛街道北趙家峪村辦企業——鴻潤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生産日常。

  趙聰是北趙家峪村民,畢業後在外打工多年,2019年返鄉後來到村辦企業的生産車間工作。“在自己村裏的企業上班,省了不少事。”趙聰説,公司生産高峰期一個月能有1萬多塊錢工資,平峰期也有近6000塊錢的收入。

  目前,北趙家峪共有3家村辦企業,都由黨支部領辦,像趙聰這樣在村辦企業上班的人不在少數。“村辦企業一共聘請了150多名職工,主要是本村村民。”北趙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吳杭希説,“村民們從家裏到工廠上班就幾分鐘的路程,非常方便。”

  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是村莊發展的一個“豁口”,這有利于農民收入增加、農村資源開發,更能有效推進農村産業振興。北趙家峪村民吳修川瞄準市場需求,回村後開辦了一家生産耐火材料的企業,在黨支部協調廠房用地、提供資金支援的幫助下,企業已頗具規模。

  企業成長離不開村莊支援,鄉村振興得益于企業回饋。目前,北趙家峪共有十幾家村民創辦的企業,帶動村民就業近百人。在村辦企業和村民自辦企業中務工的村民達200多人,佔到全村勞動力的70%。

  

北趙家峪服務群眾窗口

  村企共建不是企業單方面付出,而是村企的“雙向奔富”。吳杭希介紹,村黨支部不干涉企業經營,公司按市場規則辦事,村民憑技能務工,通過這種模式,實現村黨組織和企業在人力資源、産業項目、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等方面相互支援。

  集體強、村民富,在北趙家峪,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成為産業發展的一條鮮明路徑。現在,北趙家峪可實現年集體收入500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2.8萬元提高到如今的5.6萬元。“如今,居民醫療保險、學生校車費用等都是集體出錢,55歲至70歲每人每年2000元的補助,70歲以上補助3600元。”吳杭希説,北趙家峪積極探索村辦企業新模式,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走出一條“強黨建、興産業、帶區域、富百姓”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農業後勁維持難?

  小公司“喚醒”撂荒地千余畝

  走進福建省光澤縣寨裏鎮官橋村,奔騰而下的溪水隔斷了通往一處山垅田的小路。半月談記者爬上官橋村支部書記龔謙華駕駛的一輛農用車,從小溪的堤壩上慢慢前行,看到村民毛桐才和妻子正在復耕田裏整理煙苗。這是毛桐才在復耕田裏以“水稻+煙葉”方式開展農業生産的第一個年頭。

  當地基層幹部介紹,過去由于洪災或村民外出務工等原因,寨裏鎮有不少山垅田撂荒多年,十分可惜。通過調研了解到,撂荒地復墾成本達每畝1000-1300元,而全鎮可復墾的此類農田達上千畝。錢從哪兒來?一時難倒了一心想整治撂荒地的基層幹部。

  在鎮政府和村級組織多次協商下,2022年7月,光澤縣寨裏鎮成立鎮村合資企業——光澤縣西麓鄉村建設有限公司,將鎮政府擁有的老舊、閒置資産注入公司,獲得縣農信社100萬元的授信額度,作為整治撂荒地的啟動資金,並把官橋、漿源兩村作為整治試點村。

  “依托鎮村合資公司的平臺,全鎮范圍內勞動力都可以得到有效調配。同時,在公司化運作之下,效益高的農田可以彌補效益較差的,平衡運作下能使全鎮撂荒地逐步得到全面整治。”寨裏鎮鎮長蘭宇馳説。現在,寨裏鎮已爭取到各種補助資金和村民出資等390多萬元,用于整治撂荒地和支援糧食生産。

  “去年村裏支出約3萬多元,復墾了近40畝的撂荒地,今年村裏就把這一片地流轉到西麓公司,由公司支付各類費用統一種植作物。”龔謙華説,通過公司規模化運作,鎮、村、農戶都有比較穩定的收益,撂荒地終于“蘇醒”了。

  荒地整治並非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漿源村支部書記、西麓公司撂荒地整治負責人黃世嬌介紹,當地山垅田較多,耕作條件受到較大限制,容易造成二次拋荒。

  要避免二次拋荒,就要讓耕地好種、能種出好東西。黃世嬌告訴半月談記者,在完善灌排水、輸配電等基礎設施,提升宜機作業水準的基礎上,村裏引導農戶把地先流轉給村委會,再流轉給公司負責經營。這樣既有資金保障,又能根據地塊自然條件分類施策,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特則特,以實現撂荒地整治經濟收益的穩定性和最大化。

  “我自己家有50畝田地,又幫村裏耕種10畝復墾田。在鎮和公司指導下,我採取‘煙葉+水稻’輪作的方式照料這60畝田。”毛桐才説,輪作種植結合下,既能提高復耕地的産出效益,也能提高個人收入。

  在官橋、漿源兩村,村民們習慣把這種運作模式總結為“1+2+3”:“1”即以公司為主平臺,“2”即開展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轉經營兩項業務,“3”即對復墾出來的撂荒土地採取公司自主種植、引進大戶種植和農戶自行耕種三種方式。2022年以來,寨裏鎮共整治撂荒地超1165畝,撂荒地復耕復種率達到64%。鎮村合資公司運作之下,農民獲得增收,糧食安全得到保障,鎮、村、企由此實現同頻發展。

[責任編輯:蔣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