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學生正為一輛燃油方程式賽車調試電機。 顧超 攝
陽光灑在上海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上,玻璃幕墻折射出流動的光影。在同濟師生的“爆改”下,這裡涌現出許多未來感十足的生活場景。
這條位於同濟大學主校區南門外、全長不足900米的街道,就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以下簡稱“環同濟”)的發源地,其楊浦核心區面積約2.6平方公里,集聚了3600余家設計類、人工智能類企業。據統計,2024年這裡産出813億元,加上其他校區周邊産業群,年産出正穩步向千億級邁進。
從一條老街邁向千億級産業集群,“環同濟”有什麼秘訣?教育在“環同濟”的發展中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來時的路
從自發生長到校地共生的創新基因
“以前這裡是老工人社區,業態也比較陳舊。現在遍佈着大師塗鴉墻、創新實驗室等。”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楊皓介紹,得益於“環同濟”共建、共贏、共享的理念,附近街區都是學生們大展身手的天地。這也是自2018年起,時任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在“環同濟”發起“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社會創新實驗的果實。
“環同濟”究竟是什麼?它是同濟大學優勢學科知識外溢形成的經濟活動圈,其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
彼時,同濟大學建築、土木等學科師生以赤峰路為據點,自發聚成了“現代建築設計一條街”。進入新世紀,同濟大學為楊浦區發展建言獻策,區校合作成立同濟大學科技園。楊浦區整合區域資源,“騰籠換鳥”,創造有利於同濟大學科技園發展的空間環境,引進大型設計企業入駐,發展形成“沿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産業帶”。
楊浦區科經委科技企業項目科科長陸軍霞記得,自那時起,同濟大學與楊浦區時常舉行聯組學習會、多層次溝通會,“互動非常密切”。
“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大學和社會雙向賦能,最終實現雙贏。”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説,“‘環同濟’的核心業態與學校的優勢學科是一一對應的,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組織不斷地從周邊企業和社區中找到相匹配的應用場景,在需求側的高頻強力刺激下,不斷校準方向,從而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盧昱傑教授團隊開發的智能建造算法,通過“校外課堂”平台對接企業應用,並孵化公司入駐同濟科技園;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董楠楠與企業合作開發的碳匯測算系列工具及生境恢復工程優化方案……同濟的優勢學科成果外溢,直接在“環同濟”轉化為産業。
“環同濟”的發展,一步一個腳印。2006年,同濟大學與楊浦區正式啟動“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2021年,“環同濟”作為上海唯一推薦區域,列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創新街區(試點);2022年,同濟大學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環同濟”的年産值也從2007年的80億元,發展壯大到如今的近千億元。
“産值高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環同濟’是智力要素密集型産業集群,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適應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未來方向。”陳強的語氣充滿自豪。
同濟大學所在的四平路街道,是“環同濟”的直接受益對象。從2005年起,街道和學校23個部門簽約合作,開展了300多個項目,小到一個電表箱藝術加工,大到300多平方米街區改造,同濟師生走進社區的角角落落,在校門口把圖紙變為現實。
街道搭建平台,讓老百姓和未來設計師們共話共建。“寧願協商的過程慢一點,讓老百姓滿意,也給學生搭建了施展專長的平台。”四平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敏興説。
創業沃土
從實驗室到産業化的精心“孵化”
在“環同濟”的成長圖譜中,學生創業始終是最活躍的細胞,具有“同濟基因”的企業超過80%。
“從兩張工位起步、創業第一年顆粒無收走到今天,我的勇氣是同濟給的。”上海同化益生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創始人、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生張楠告訴記者。
本科畢業時,張楠以有機材料纖維素專利項目申請到同濟大學大學生創業基金,2009年創辦同化新材料,公司現已成長為細分領域核心供應商。
在她看來,在同濟創業就像讀“大五”一樣自然——自己繼續搞專業技術,科技園提供“保姆式”幫扶,“從吃飯到財務,全都可以託管”。
對科技園的工作人員,創業學生不愛稱呼“領導”,就叫“老師”。其中他們最常提及的“肖老師”,是同濟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小凌。
“科創是公認的難題,真想做成事情,要跟各方共建共享、匯聚資源,這也是‘環同濟’最主要的經驗——三區聯動。”肖小凌音調不高,但語氣堅定。
在三區聯動的機制中,科技園發揮紐帶作用,一頭連接校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科創資源,一頭連接社區政策資源、産業資源和金融資源。做好科研團隊與政府、市場的連接器、翻譯器、轉化器,促進科創資源有效流動、合作,共同培育創新創業生態。
此外,同濟的成果轉化概念驗證也值得一提。長期以來,高校科研成果大部分依舊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産業化落地較遠,概念驗證可以有效促成科技成果轉化。
2022年,科技園着手搭建概念驗證中心,構建商業驗證—産品驗證—場景驗證體系。商業驗證主要幫助科技創業團隊從商業模式和組織架構方面完善商業計劃書;産品驗證和成熟企業供應鏈合作,攤薄試驗成本獲得行業數據;場景驗證通過社區和校區的場景進行實地使用和改進。
在這一驗證體系加持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柴曉利教授團隊的水污染治理項目不用出校門,在四平路校區的三好塢水體就可以進行技術驗證。基於這個經驗,學校2024年啟動了批量校內場景驗證項目立項工作,通過選擇校園內風險可控的封閉道路、橋梁、河流等場景,驗證科技成果在實際操作中的效果。首批共立項23個項目,資助驗證經費總額1500萬元。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不出園就有産業鏈。”這句話描述的科創氛圍,在“環同濟”找到了實景。
輻射效應
從單點突破到多維創新的“裂變反應”
走進同濟大學嘉定校區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評價基地,科技感撲面而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穿梭於模擬的複雜交通場景中:突然橫穿的模擬路人、擁堵的十字路口……這些極端測試環境,均通過同濟大學自主研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雲控多交通參與者測評系統”動態生成,假人、假車、所有交通信號,一鍵操控。
這套測評系統,不僅填補了行業在連續動態場景測試領域的空白,更向人們展示:“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模式逐漸成熟,正從楊浦區的單點突破,向嘉定區等同濟大學其他校區所在區域輻射、裂變。
嘉定校區打造的“環同濟創智城”,依託汽車學院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基地,集聚龍頭企業,形成“基礎研究—中試平台—産業應用”全鏈條。2024年成立的“環同濟博士聯盟”,是聚集同濟大學及周邊高校博士、教授、專家的産教融合平台,目前有600余名核心博士,正推動氫燃料電池、車規級芯片等“卡脖子”技術的協同攻關。
周末的上午,同樣位於嘉定校區的同濟大學大學生汽車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翼馳”車隊隊長、汽車學院大四學生蔡昱頡和隊員正為一輛燃油方程式賽車調試電機。這個基地是同濟大學一眾冠軍車隊的搖籃——過去10年,車隊在國內外大學生方程式賽事中斬獲37項大獎,車隊中先後走出9家科技企業。
其中,上海同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故事尤為典型。創始人舒強、徐國棟等人,本科期間就加入同濟的學生車隊。這支從車隊走出的創業團隊,已成長為線控底盤關鍵技術領跑者,打破海外壟斷,實現規模化量産。
徐國棟告訴記者,初創團隊跟隨余卓平教授、熊璐教授等導師研究線控底盤核心技術。在導師和同濟大學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9月,同馭創立並成為同濟大學首批重點孵化企業,享受智力、財力、政策的多方支持。
如今,“環同濟”從“一個圈”逐漸輻射為3個校區周邊的“三個圈”,各校區立足自身學科優勢和所在地區産業特點,各顯神通。5月25日,“2025同濟·嘉定無界智源科技創新産業化大會”在同濟大學嘉定校區舉行,嘉定區宣布啟動編制“嘉定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新一輪建設規劃”。至此,“環同濟”的圈進一步擴大,區校攜手打造“嘉定環同濟知識經濟圈2.0”,深化校産城緊密融合,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學校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辦學傳統,積極主動發揮學科知識溢出效應,與校區所在城區攜手共進,持續推動“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迭代升級,共同打造“區校共生、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樣本。當前,同濟大學正在大力推進“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將不斷深化校産城融合,加強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為所在城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本報特別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仲立新 王友文 唐琪 任朝霞 執筆: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