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職教: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硬核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6 15:48:56
來源:新華網

遼寧職教: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硬核動能”

字體:

遼沈大地寒意漸濃,卻擋不住産業發展的熱潮與職教賦能的活力。在華晨寶馬瀋陽工廠總裝車間,23歲的李林航正專注地調試新下線電動車的底盤參數——這位瀋陽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如今已能獨立負責價值百萬的設備校準工作,和他同批進入企業的30名同學,全部通過考核留任技術崗。“從校園到車間,校企共建的培養方案讓我實現了無縫銜接。”李林航的經歷,正是遼寧職業教育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助力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生動縮影。

華晨寶馬車間內,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實習生與工程師共同調試設備

“遼寧職業教育始終緊扣老工業基地振興需求,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核心使命,讓技能人才成為振興發展的‘生力軍’。”遼寧省教育廳廳長王慶東的話,道出了遼寧職教的新定位。近年來,遼寧職業教育緊跟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深度融入支柱産業升級、傳統文化傳承、社會民生改善全過程,用技能之力築牢發展根基,書寫出“教育賦能區域”的生動答卷。

産業適配:老工業基地的“技能引擎”

“去年3月,生産線因集成電路檢測設備故障停了10天,找了3家外地技術公司都沒能解決問題,差點丟了百萬訂單。”回憶起曾經的困境,丹東某電子企業總經理李建峰至今心有餘悸。轉機來自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團隊——3名教師帶着5名學生駐廠攻關,每天拆解設備至深夜,最終用3個月時間研發出適配的檢測模塊,不僅讓生産線恢復運轉,還將設備成本降低30%。如今,這家企業乾脆把實訓基地建在了學校,今年已從該校引進12名技術骨幹。

中試基地中許連閣老師在調試自動化産線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的“雙核、三驅、兩助力”專業群布局,正是遼寧職教對接産業的典型代表。該校牽頭成立2個省級産教融合共同體、1個市域産教聯合體,年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2.1萬人次,為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産業輸送了大批“即插即用”的技能人才。

在大連金普新區市域産教聯合體的展廳裏,一塊智能機床操作面板格外醒目——這是大連職業技術學院與通用技術集團大連機床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教學設備,既保留企業生産設備的核心功能,又增加教學演示模塊。“以前學生實訓用的是淘汰設備,到企業後還要重新學習操作,現在用的設備和生産線一模一樣,學生們畢業就能上手。”通用技術集團大連機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聯合體成立兩年多來,已聯合開發課程46門,培養技能人才1200餘人。

政策的“組合拳”讓産教融合更有底氣。2025年新修訂的《遼寧省職業教育條例》明確支持企業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參與職教發展,“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政策更讓企業吃下“定心丸”。“以前擔心投入沒保障,現在有政策兜底,我們已與3所院校共建實訓基地。”某裝備製造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張敏説。

在遼寧職教對接産業的實踐中,宏觀布局與微觀實踐始終同頻共振。近三年,遼寧省圍繞22個重點産業集群精準調整專業結構,布局1384個高職專業點,新增186個貼合産業需求的專業、撤銷170個滯後專業,調整幅度超20%。同時,遼寧職業學校還緊扣“一圈一帶兩區”重點産業布局,深化校地校企合作,617家聯合體成員單位累計對接合作項目3000余項。

文化傳承:老手藝裏的“新活力”

在遼寧輕工職業學院的文創工作室,滿族刺繡傳承人王艷與學生藍焱馨正共同設計文旅紀念品。“以前擔心手藝失傳,現在職教院校幫我們把老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産品成了網紅爆款。”王艷的刺繡作品經學生創新設計後,已入駐瀋陽故宮文創店,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遼寧職業教育正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活載體”。鐵嶺開原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非遺工坊裏,教師趙曉明帶領學生將玉米皮、蒜皮轉化為精美花藝:“我們開發的‘遼北非遺技藝’課程,不僅讓學生掌握技能,更讓老手藝對接了文旅市場。”這些手工藝品已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帶動200多戶農戶增收。

開原職教中心學生製作倣真花

“技能不僅能謀生,更能傳承文化血脈。”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邸靖文對此深有體會。在“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中,她從方文墨等工匠身上汲取靈感,將東北工業文化元素融入模具設計,其作品在“互聯網+”大賽中獲得銀獎。“師傅們説‘幹一行精一行’,我要讓工業美學在指尖傳承。”如今,她已簽約沈飛集團,將在航空裝備製造中延續匠心。

這種“文化+技能”的培養模式,正在遼寧廣泛推廣。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的丹東工業文化園,將抗美援朝工業遺産轉化為教學場景;錦州義縣鄉村振興學院開設的“遼西剪紙”課程,讓農民學員掌握技藝後實現居家就業。近三年,全省職教院校開發非遺相關課程42門,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1200餘人,帶動文化産業增收超3億元。

民生溫度:家門口的“幸福密碼”

遼寧職業教育始終帶着民生溫度。在海島、邊境地區建成的14所優質職業院校,如同14個“技能驛站”,讓實用技術扎根基層、服務民生,照亮基層發展之路。丹東東港市職業教育中心的“海洋養殖”專業課堂,就設在漁港碼頭:“老師帶着我們測水質、選蝦苗,去年幫村裏增收200多萬元。”學員李海洋説。該校研發的海水養殖技術,已讓周邊3個漁村走上致富路。

鄉村振興進程中,職教力量同樣紮實。依託縣級職教中心共建的15個鄉村振興學院,形成了“一縣一院一産業”的特色模式。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與義縣共建的鄉村振興學院,開設工業自動化專業後,已為當地化工企業培養86名技術人才。“學院把課堂搬到廠區,我們既學技術又拿工資。”學員王強如今已是企業技術員,月薪超8000元。

教育公平的陽光,也借助職業教育的力量,惠及更廣泛的群體,讓偏遠地區學子、農村青年等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2025年,遼寧將高職對口升學本科專業從15個擴至62個。近三年,全省職業院校年均培養畢業生23萬人,留遼就業創業比例超85%,為遼寧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學員在田間接受技術指導

開放賦能:東北亞的“職教名片”

“中蒙墨子工坊不僅是教學場所,更是合作紐帶。”蒙古國立科技大學校長納木楠提到與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的中蒙鐵路工坊時由衷地感慨。目前,該工坊已為蒙古國培養500名鐵路高技能人才,助力中蒙鐵路項目順利推進。

依託東北亞對外開放“橋頭堡”優勢,遼寧推動職業教育“隨企出海”,在俄羅斯、老撾等15個“一帶一路”國家建設19個“墨子工坊”,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培養熟悉我國標準、技術、産品的本土技能人才。

在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技術大學,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每年培訓200名鐵路信號控制、軌道維護人才;在塔吉克斯坦,瀋陽師範大學建設的現代農業工坊,已讓2000多名農戶掌握節水灌溉技術;在巴基斯坦,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墨子工坊”,為當地企業培養了大批化工技術骨幹。

2024年9月,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遼寧省“墨子工坊”海外産業學院聯盟,16所高職院校抱團出海,累計境外培養培訓技能人才近萬人次。“我們不僅要為當地培養技能人才,更要推廣中國職教標準。”遼寧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遼寧已連續舉辦多屆“一帶一路”國際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卓越專業認證標準》走向世界,讓遼寧職教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塔吉克斯坦“墨子工坊” 遼寧教師授課場景

從産業車間到鄉村田野,從非遺工坊到海外課堂,遼寧職業教育正以多元形態融入區域發展。近六年,全省職教質量提升計劃資金翻番,院校辦學條件達標率從29.65% 躍升至83.53%;181個省級現代産業學院、20個市域産教聯合體成為賦能振興的堅實載體。

“職業教育要辦出遼寧特色、彰顯振興價值。”王慶東在職業教育活動周上説。當越來越多的職教畢業生扎根産業一線,當老手藝在技能課堂煥發新生,當“墨子工坊”把中國標準帶向世界,遼寧職業教育正以“效度、溫度、力度”書寫着賦能振興的時代答卷。隨着職教改革不斷深化,必將有更多技能人才在遼沈大地上綻放光彩,為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