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辦,這場我國技能人才領域的頂級盛會,不僅是技能精英風采的展示平台,更是推動技能強國建設、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抓手。為深挖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社部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系列高端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節目第五期聚焦“技能創造美好生活”,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蘭雲鵬、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抹灰與隔墻系統項目金牌獲得者熊首鈺、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美發項目冠軍、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美發項目銀牌獲得者田飛鴻,從不同視角深入探討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助力賦能民生服務、産業升級和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衣食住用行,關乎百姓生活,相關技能傳承久遠、普及廣泛、社會關注度高。蘭雲鵬&&,本屆國賽重慶代表團參與了涵蓋社會與個人服務、鄉村振興等類別的17個生活服務類賽項。技能競賽具有強大的示範引領作用,能有效聚集教育、産業、評價、推廣等多方資源,是推動技術技能發展、構建“産教評”生態鏈、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綜合平台。
以大賽為契機,重慶正積極構建技能人才培養的高地。蘭雲鵬詳細介紹:首先,自2022年起,通過與企業、機構和職業院校合作,已在茶藝、烹飪、康養照護等領域建立2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6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通過項目攻關、技術交流和“師帶徒”等方式培育高技能人才。其次,精準對接産業需求,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培訓模式,引導培訓資源向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以及健康養老、現代服務等民生領域集聚。其次,合理匹配技工教育專業建設,優化技工教育專業布局,圍繞“衣、食、住、用、行”全方位培養民生領域技能人才。最後,聯合多部門舉辦“巴渝工匠”系列賽事,輻射帶動上千人直接參賽、超百萬人關注,顯著提升賽事影響力。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以賽為媒、以訓賦能,將大賽成果轉化為民生服務升級的“加速器”,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從城市治理與民生服務的維度看,看似‘小眾’的生活技能推廣,實質是對公共服務體系的精細化補充與人文延伸。”蘭雲鵬強調,重慶堅持“培訓-評價-競賽-就業”全鏈條推進,系統推動特色技能服務大眾。一方面,已開發284個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範,年均考核近6萬人次,為技藝傳承提供標準路徑。如養老護理領域通過場景化培訓和“技能進社區”,既提升專業水平,也惠及普通居民。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小眾技能”的“大眾價值”。
技能發展的成果最終要惠及千家萬戶。重慶着力推動賽事成果轉化,構建“金牌引領、專業迭代、品牌驅動、産教互促”的格局,堅定走“金牌-品牌-名牌”的發展路徑,圍繞大賽金牌項目打造技能品牌産業鏈。蘭雲鵬&&,通過深化校企社協同,構建産教評生態鏈,能將競賽的“高精尖”標準轉化為教育提升的“助推器”,將賽事紅利切實變為民生福祉,助力勞動者提升技能、增加收入,為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支撐。
技能成才的故事,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書寫。熊首鈺回憶,2020年首屆全國技能大賽時,自己還是一名梯隊選手,被前輩們以毫米級精度反復打磨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不斷實踐、追求卓越”這八個字,成為他的訓練目標。經過反復試驗、詳細記錄每一次誤差,熊首鈺在2024年代表中國站上世界最高領獎&。熊首鈺説:“技能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軌跡,更希望能帶動更多人走上“技能就業、技能成才”的廣闊道路。”
田飛鴻則從文化視角詮釋了技能的魅力:“美發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表達。”在2024年法國里昂世界技能大賽上,他巧妙將中國傳統民族服飾元素融入髮型設計,創作出技藝與文化內涵兼備的作品,讓國際評委直觀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實現了傳統之美在國際舞&的生動傳承與創新表達。如今,作為重慶五一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的美發專業教師,田飛鴻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民俗文化與現代美學相融合,讓學生和觀眾在髮型藝術中感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使美發技能成為傳遞文化自信的載體。
頂尖技能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源於平凡、成於卓越的成長軌跡。蘭雲鵬&&,“技能照亮前程”有兩點重要啟示:一是頂尖技能非“死練”可得,關鍵是在重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復是打下堅實基礎的必經之路,創新則是賦能技能飛躍的翅膀,二者結合方能行穩致遠。二是普通人只要沉下心來,把小事做細、細事做透,技能就能成為照亮自身前程的那束光。
熊首鈺對此深有體會,他分享道,參加大賽帶來的技能提升賦予了其“複合發展”的能力。抹灰與隔墻訓練形成的專業素養和肌肉記憶,讓他能迅速將本領拓展至生活場景中。“家中墻面受潮,我能一眼看出問題所在,並修復平整,既省時省錢,又收穫了家人的認可,倍感溫暖。”他説,“技能就像一把萬能鑰匙,不斷開啟新領域的大門,讓單一工種能力升級為可跨界的綜合能力,讓日常生活更便捷、更舒適,也讓我對未來有了無限拓展的可能。”
談及未來,熊首鈺認為,卓越沒有終點,技能永遠可以“再向前一步”。賽後,他將訓練方法系統整理成“毫米級施工要點”;閒暇時研究智能家居,探索裝修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點,這些日常思考深化了他對“生活品質”的理解。如今,開始帶選手的熊首鈺,仍與學員們共同進步,他深信大賽不是終點,而是讓人更加確信:只要肯鑽研、肯動手,生活中處處是施展才華的舞&。
田飛鴻同樣致力於讓技能“破圈”,服務更廣泛的人群。“技能的‘破圈’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讓‘美’真正走進生活的起點。”世界大賽的經歷賦予他更多關注,也增添了一份社會責任。他通過三種方式踐行初心:其一是開展公益服務,定期與師傅聶鳳教授帶領團隊前往福利院、社區,為老人、留守兒童義剪,在細節之處傳遞溫暖;其二是普及技能知識,通過公益課程、短視頻教學,教大眾簡易髮型打理技巧,打破技能壁壘,讓其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實用工具;其三是推廣職業教育,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文化展示,讓他們在親身參與中深刻理解技能的價值。他堅信:“它不只是一門謀生的技術,更是創造美、傳遞溫暖的重要能力。”
針對鄉村旅游服務、農産品加工等鄉村技能需求,蘭雲鵬&&:“重慶始終將職業技能競賽作為鄉村人才‘選、育、用’的關鍵抓手。”通過“賽訓一體、以賽促産”模式,在相關領域構建起“選拔-培訓-就業-增收”的全鏈條培育體系。
今天,重慶正以技能競賽為紐帶;未來,重慶將持續擴大鄉村賽項覆蓋面,助力更多“新農人”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出彩、帶動增收致富,真正讓技能成為溫暖城市、服務民生、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