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2日電 作為我國技能人才領域的頂級盛會,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大賽不僅是展示全國技能精英風采的頂級平台,更是推動技能強國建設、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抓手。為深度挖掘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攜手新華網重磅推出系列高端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第二期節目聚焦“技能推進産業升級”主題,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清旺在訪談中,圍繞北京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培養舉措、職業技能大賽作用及未來規劃等內容展開分享,凸顯了技能人才對首都産業升級的重要支撐作用。

實現産業的快速增長,既要靠科技創新的引領,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王清旺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北京共有技能人才358萬人,其中有高技能人才122萬人,這些技能人才深耕在首都先進製造、文化創新、生活服務、城市運行保障等重點産業和重點領域,憑藉精湛的技藝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為首都發展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與兄弟省市相比,北京技能人才總量雖然不算多,但高技能人才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處於全國前列,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發展壯大高精尖産業的核心優勢所在。”
近年來,在人社部的悉心指導下,北京市聚焦發展所需、民生所盼,多措並舉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王清旺介紹了重點開展的三方面工作:
其一是緊緊圍繞産業發展需要培養技能人才。“需要什麼樣的技能人才、如何培養,企業最有發言權。”王清旺&&,北京充分發揮企業培養主體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打造産業、培訓、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人才培養鏈條,“企業出標準、出師傅、出崗位,院校和培訓機構出教師、出學生、出教學資源,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和服務支持,打通了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的閉環。”目前,北京像這樣的“産教評”技能生態鏈已有15條,涵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多個前沿産業,以及康養、城市運維等民生保障領域。
其二是突出急需緊缺重點領域加速技能人才供給。王清旺舉例説,家政從業人員供給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等問題制約着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此,北京推出了“北京家政”技能品牌,圍繞母嬰照護、幼兒照護、老年人照護、病人照護、家庭烹飪、家庭清潔、家電清洗7個領域,開發了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和教材。“目前首批219名家政服務員已經取得了證書,今年計劃培訓評價1萬人次。”他説。
其三是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這也是促進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競賽培養選拔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談及技能大賽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發揮的作用,王清旺&&,職業技能競賽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重要平台。“經過20多年的探索,北京已建立起以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技能大賽為引領,全市技能大賽為龍頭,行業賽、區域賽、專項賽為主體,企業賽和院校賽為基礎的北京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全市每年統籌開展30余項賽事活動。”王清旺&&,通過一系列賽事活動的舉辦,北京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提技,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脫穎而出,也激勵帶動了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刻苦鑽研技能、提高技藝水平,實現了技能人才數量與質量的“雙提升”。
為讓技能大賽精準對接産業需求,北京市推動大賽始終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比如,針對文物修復人才缺口大的問題,把“文物修復師”設為技能大賽特色項目,選手們通過備賽、參賽,不僅突破了技能瓶頸,獲獎之後還能取得更高一級的職業等級證書,吸引更多人關注和投身文物修復事業;面對氫能作為新興産業缺乏相應職業標準的現狀,在2024年的北京市職業技能大賽中首次設立“氫燃料電池測試員”項目,讓這個領域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相關比賽標準也為今年人社部將該職業列為新工種、開發職業標準提供了重要參考。“大賽的核心價值,就是讓人才在‘真刀真槍’的比拼中錘煉硬本領,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王清旺説。
展望未來,王清旺&&,北京將繼續圍繞首都高質量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産業鏈”上建好“人才鏈”,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聚焦首都重點産業需求,聯合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發更多優質培訓課程,動態發布培訓指導目錄,支持各領域技能人才持續提升技能。開展技能培訓進校園活動,試點開設大學生技師班,培養更多技術技能複合型人才。
二是主動服務新興産業和服務業發展,推動技能評價向更多領域覆蓋,發布技術技能人才專業評價指引目錄,促進技術技能人才貫通發展。全面實施“新八級工”制度,擴大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範圍,為技能人才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
三是全力備戰世賽、國賽,辦好辦響北京市職業技能大賽品牌,優化完善面向産業的比賽項目體系,做好競賽研究和成果轉化,更好地發揮職業技能大賽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指揮棒作用。
四是實施北京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高質量建設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評好“首都人才獎”“北京大工匠”、市政府技師津貼等技能人才榮譽項目,不斷增強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