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牛肉拉麵出考核教材了 來看拉麵界的人才培養方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11:18:11
來源:央視新聞

蘭州牛肉拉麵出考核教材了 來看拉麵界的人才培養方式

字體:

人社部日前發布第七批新職業,在目錄中,中式面點師職業下新增了“牛肉拉麵製作師”工種。記者發現,不少年輕人也前往甘肅蘭州學習拉麵技術。現在的行業培訓目標是,培養會拉麵、懂經營的複合人才。

今年30歲的王福泰是蘭州市城關區一家牛肉拉麵店的實習拉麵師。今年5月,他從家鄉遼寧營口來到蘭州學習拉麵技術,2個月的培訓結束後,王福泰很快就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牛肉拉麵製作師 王福泰:每月工資能達到5000多元,掌握了這門技術以後,不僅可以自己找一份比較好的工作,而且還可以自己開店,我覺得這個職業發展空間很大。

王福泰説,讓他萌生日後開店想法的底氣在於,除了會拉麵的技術,他還學到了經營一家牛肉拉麵店的全套業務。目前,在蘭州,開設“牛肉拉麵製作師”專業培訓的高職院校和民辦培訓機構近20家,學員不僅要熟練掌握揉面、拉麵,煮肉、熬湯、調配香料等做牛肉麵的全套技術,還要拓展學習開店選址、人員管理等課程,才能達到畢業標準。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學生 岳子洋:線下的店舖如何定位,開在哪,還有一些營銷手段,給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為未來就業打好基礎。

技能+經營複合能力培養,也吸引了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和海外華僑華人,為蘭州牛肉拉麵産業走向海外提供了更多可能。

蘭州某牛肉拉麵培訓機構學員 馬岩:我是到韓國留學以後,工作生活有10年了,打算在韓國開一家蘭州拉麵店,我非常看好蘭州拉麵製作師這個職業,它給外國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看上去是很神奇的。

蘭州某牛肉拉麵培訓機構學員 林葉真:我是在意大利那邊做中餐這一塊,對拉麵文化特別感興趣,所以這次特地跑到蘭州了解一下拉麵,後續就萌發了把拉麵文化帶到國外的想法。

近年來,蘭州向外地輸出牛肉拉麵製作師10萬人以上,共帶動就業近200萬人。“牛肉拉麵製作師”新工種的設立,有助於滿足市場對標準化、高品質拉麵師的迫切需求。目前,蘭州已編寫完成“牛肉拉麵製作師”的職業能力考核教材,並開發相關線上數字課程。

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馬成虎: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蘭州牛肉拉麵技能培訓系統的標準化建設,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術標準,讓傳統技藝科學傳承,助力行業進一步有序發展。

代用茶加工工:小飲品 大匠心

在第七批新職業目錄中,還出現了一個名為“代用茶加工工”的新職業,這個有點拗口的名字也引起不少關注。其實很多人生活中都消費過代用茶,像玫瑰花茶、枸杞茶都屬於此類。在雲南富民縣,不少工人已經投身這一産業,用專業技藝賦予食材新的價值。

走進雲南富民縣的一家代用茶生産車間,代用茶加工工李曉仙正忙碌在生産線上。她嚴格遵循規範,依次完成戴帽、手部消毒與烘乾等標準化流程,隨後專注地投入原料篩選工作中,對每一批玫瑰花苞進行細緻檢查,確保原料品質。

代用茶加工工 李曉仙:我們要保證每一朵花朵的完整,然後剔除它有雜質的東西,就是比如發黴或者是有蟲的,然後泡茶的時候保證它的口感,還有花瓣的完整。

相較於傳統茶加工,代用茶加工的原料範圍更寬泛,涵蓋玫瑰、百合、枸杞、大棗等多種藥食同源的食材。這就對代用茶加工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僅要熟悉各類原料的特性,還得精準掌握科學的配比方法。

代用茶加工工 李曉仙:這個配方是經過我們幾十次的試驗才決定下來的,像大棗跟枸杞,放少了的話,它會影響口感,不甜,放多了的話它會膩。洛神花我們也不能放多,放多的話,它會變得很酸。

除了精準配比,代用茶加工工還要注重“功效適配”,力求讓飲品在口感與健康價值上達到平衡。

代用茶生産企業負責人 曹燕華:第一,源頭把控是基礎。原料的鮮度和完整度,直接決定産品的品質。第二,現代工藝是核心,運用精準的控溫和物理滅菌等技術,實現對原料的鎖鮮,確保花青素含量。第三,比例調配是關鍵,通過合理的比例調配,確保産品口感。第四,工匠理念是支撐,加工者不僅僅是操作工,更是傳遞健康的使者。

從原料篩選到成品包裝,代用茶加工工需要憑藉嚴謹的操作規範把控産品品質,這一職業的設立,不僅豐富了健康飲品市場的産品供給,更以專業化人才為支撐,讓自然食材的健康價值得到充分釋放,為飲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服務犬馴養師:用愛與專業守護特殊群體

此次公布的新工種中,還增加了“服務犬馴養師”。他們用專業與熱愛,訓練出了為視障者引路的導盲犬、為孤獨症兒童送溫暖的治愈犬。

在陜西西安蓮湖區陽光使者導盲犬學校訓練基地,服務犬馴養師梁延方正帶着導盲犬“如意”訓練。這只受訓兩個多月的拉布拉多,對細微指令反應敏捷,遇路障可輕巧繞行。

而一隻犬從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到成為合格的導盲犬通常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這一過程淘汰率極高,需經過嚴格的技能訓練、性格測試等。馴養師需結合獎勵機制反復強化犬只的聽覺與觸覺指令,固化肌肉記憶,非常考驗耐心。

掌握動物心理學、行為學、營養學等專業技能的馴養師,每日要重復一個指令上百次,這就要求從業者不僅有着完整的職業規範,還要真心喜歡動物。

服務犬馴養師 梁延方:小時候就非常喜歡狗,在所有的同學都在想著要做科學家,要做醫學家之類的時候,我就在班上大聲喊,我要做個馴狗的。後來到大學畢業以後,去做其他工作,但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少了點什麼,有一個夢想還沒有做到,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來做馴犬的工作。

基地的另一角,“05後”馴養師毛澤林正和治愈犬“雲小七”互動。不同於導盲犬,“雲小七”像活潑的小精靈,它可以更好地陪伴孤獨症兒童、孤寡老人等群體。

服務犬馴養師 毛澤林: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自己帶的治愈犬進入到學校以後,能給孩子們帶來溫暖、快樂,我也覺得非常開心。

當前,我國視障與孤獨症群體對服務犬需求大,但服務犬數量不足。隨着“服務犬馴養師”成為正式職業,這項工作將更加規模化、專業化,為特殊群體的服務範圍也將不斷拓展。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