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運用戲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挖掘紅色題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江蘇大學緊扣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任務,立足校史,深挖紅色資源、深化文化育人,融合創新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開展接地氣、提人氣、揚正氣的浸潤,將理想信念等理論認知與生活實際中的情感體驗相碰撞,潛移默化地推動廣大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紅色劇目講好“初心”故事
早在2012年,江蘇大學就開始組建師資團隊,建立大學生戲劇社團與戲曲傳承基地,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同時,以校內紅色文化基地——王龍烈士紀念亭為載體,創設“江大思政驛站”教育品牌。近年來,江蘇大學充分挖掘戲曲元素、歷史元素、紅色資源的互融互通之處,大膽嘗試創排原創校園舞&劇。以紅色戲曲創排為牽引,讓師生在創排過程中,感受黨的思想偉力,感悟家國情懷。2023年,江蘇大學大型校園原創思政舞&劇——《王龍亭》在學校首次公演,獲得廣泛好評,
原創思政舞&劇《王龍亭》以鎮江市首任市長王龍烈士生平事跡為創作藍本描摹,講述了烈士穿越時空與當代青年王昱堯(王龍烈士的重孫,曾就讀於江蘇大學)在王龍亭相遇,回憶戰爭年代熱血青春的故事。青年學子不曾經歷過的烽火歲月、王龍烈士沒有看到過的太平盛世,在跨越時空的戲劇中相逢。劇目中,青年學子演繹烈士的追求與付出,王龍烈士看到了他為之付出生命的中華大地一派欣欣向榮。
劇目以戲曲的形式來承載,採用自由體京劇(以京劇音樂、話劇唸白為主基調)。王龍烈士扮演者以京劇小生唱腔塑造,女政委扮演者用青衣演唱,反派偽軍司令扮演者用丑角唸白、花臉唱腔,現代的師生扮演者都用普通話(京白)表達,合理運用現代舞&技術,通過對傳統技法的守正創新、努力開掘出新劇目中傳統京劇的精氣神,進一步讓師生觀眾感受到王龍烈士那個年代所有革命者的擔當與使命。同時序幕、尾聲的設計用“錯位時空”今昔對話,以舊社會的苦難反襯今日中國之盛世,用烈士精神來勉勵當代大學生,記黨恩、報國家,不負青春,勇擔使命。
創排之前,學校黨委宣傳部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指導,從理想信念的高度講述劇目的時代價值,戲曲傳承基地指導教師組織創作人員深入王龍亭現場,並採訪王龍烈士後代;學校還邀請思政教師幫助學生們分析作品的思政內涵,進行現場教學。在創排過程中,江蘇大學堅持“一生多師”、多元化、優勢相長的實踐模式,多角度促進參演者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表演學生由理論教師、行業專家、專業老師共同指導,每一個參演學生都被要求查閱相關史實資料,反復研讀劇本。戲曲傳承基地指導教師、校外指導教師與學生一起創作、同&排練演出,力求藝術化呈現劇目的思政情懷。劇目公演之時,主創人員對劇目所蘊含的政治理論、思想內涵、時代精神進行解讀,現場宣講,使到場師生深受教育 啟發。&前幕後十多個專業的師生參與到編劇、作曲、導演、表演、演奏和演出保障全過程,讓理想信念植入心靈深處。
當戲曲走進了思政課,當優秀傳統文化遇到紅色革命文化,不僅讓師生感受到革命者捨生忘死的家國情懷,也讓他們在藝術觀賞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秉承着用故事闡述理論、以藝術傳播思想、用現場深化感悟的理念,江蘇大學嘗試融通專業教學、藝術實踐與思政教育之間的結合點,將相對枯燥的理論、樸實平淡的講述轉化為好懂好看的創新思政課堂;用立體、生動、鮮活的舞&將傳統文化與思政大課堂有機結合, 啟發學生把所學、所思、所感,所悟付諸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戲劇名家賦能紅色文化
一直以來,江蘇大學堅持請名家、育新人,開展戲劇專家一對一指導活動,專業戲劇人相繼走進學校,把戲劇理論與藝術實踐帶到校園,推動戲劇藝術融入紅色文化,助力學生在戲劇演出、觀看中錘煉品格、涵養精神。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白玉蘭戲劇主角獎獲得者、鎮江市劇協主席龔莉莉參演過多部紅色經典戲劇,是校園原創舞&劇《王龍亭》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江蘇大學戲曲傳承基地的校外名家導師。在《王龍亭》創排過程中,遇到一些舞&調度較為複雜的片段,龔莉莉拉着學生們一起走位,一步步悉心示範,以幫助他們實現最好的舞&效果。在觀看全劇初舞&後,龔莉莉也用心幫助學子逐一推敲細節,糾正形體動作與&詞發聲,普及舞&專業知識,
除龔莉莉之外,中國戲曲學院編劇王琰澤、鎮江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盧琦、濟南京劇院演員白洪亮等戲劇名家也應邀走進學校,從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交流以及&詞分析等方面,為參演學生們詳解劇目表演的關鍵。從打光效果到背景音效,從&詞語調到站位角度,向學生們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傳達最專業的要求,促進劇目的專業化、精品化。無論表演元素還是舞&要領,還是劇中的人物分寸、人物關係、群像戲表達等細節,戲劇名家的參與都幫助參演學生們作出了合理的舞&解釋。學生們在名家導師的引導下,汲取了不少專業舞&知識,表演效果有了立竿見影的提升,同時也更深入地感受劇中人執着於中華民族復興、勇敢無畏投身革命的奮鬥精神。
此外,江蘇大學還定期舉辦“戲劇中的黨史——紅色經典戲劇藝術分享會”,多次邀請龔莉莉等作為主講嘉賓,從藝術角度講述黨史,將黨史教育與戲劇輔導有機融合,把思政教育與美育工作同步推進。龔莉莉分享她主演的《九九艷陽天》《完節堂1937》《革命媳婦》等多部紅色經典戲劇,這些劇目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等國家重大節日的獻禮劇目,曾獲得多項省級榮譽。通過“黨史故事宣講+傳統文化體驗”的形式,導賞劇中經典片段,講述劇中革命先烈捨生忘死、堅守革命理想的故事,引導師生從故事、唱段中深切感受波瀾壯闊的鬥爭歷史,感受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信仰,讓大學生明白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代際傳承賡續紅色血脈
在用戲曲講述紅色文化的歷程中,江蘇大學把紅色戲曲代際傳承作為重要抓手,力求實現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校外名家導師的言傳身教,還有校內指導教師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蘭韻戲曲社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的傳承。
學校開設《戲曲鑒賞》等傳統文化選修課,將京劇《穆桂英挂帥》、揚劇《完節堂1937》《茶山女人》《花旦當家》等優秀的戲曲作品編入賞析教材,覆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正能量;將戲曲界大量優良的道德傳統,如敬業、刻苦、團結、修身、愛生如子、尊師重道等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對於青年一代具有突出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戲曲社指導教師馮磊還帶領青年學子根據《中國共産黨入黨誓詞》創作改編越劇歌曲MV《我宣誓》,於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正式發布。鏗鏘的音樂節奏、青年學子們動聽的越韻歌聲,短短12句80個字的入黨誓詞唱出了初心和信念,唱響了“喜迎二十大,我心永向黨”的主旋律。
近年來,江蘇大學傳統文化氛圍愈發濃厚,青年學子的紅色戲曲活動如火如荼。戲曲社從大一新生開始招募、培訓青年學生票友,老帶新、傳幫帶,分劇種進行指導,青年學子中唱響紅色主旋律、傳承中華好文化蔚然成風。戲曲社成員除了本科生、研究生,還包括很多留學生,登世界的&,唱中國的戲。京劇快閃、古琴崑曲情景劇、戲曲廣播操雲接力、新編京歌《我愛你中國》以及江蘇大學校歌《百年輝煌向未來》等在校內外廣泛上演,江蘇大學學子在全國高校京劇演唱會、第六屆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紛紛登&,並獲得多項好成績。代際傳承讓紅色基因、紅色血脈代代傳承,在青年學子心中厚植愛黨、愛國、愛家鄉的家國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