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如何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涵養“大思政課”,是廣西大學黨委認真探索的思想政治工作時代課題。
一、基本情況
廣西大學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並根據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將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大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新路徑。以“四融四全”模式推進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涵養“大思政課”:融入第一課堂,全員開展課程思政;融入第二課堂,全過程實施日常思政;融入第三課堂,全方位開展實踐思政;融入第四課堂,全時段開展網絡思政。堅持開門辦“大思政課”,着力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強大育人合力。
二、主要做法
(一)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第一課堂,全員開展課程思政
“第一課堂”指的是思政課和專業課的課程教學。近年來,學校&&《廣西大學爭創全面一流十大工程》,提出教師全員實施課程思政全覆蓋,並印發《廣西大學“立德樹人堂堂講”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明確將“共産黨人精神譜係”作為思政課、課程思政重要內容,引領教師將其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中 ,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於一體。
經過實踐探索,學校黨委提出“事→理→德→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通過課程知識的“事”(知識點、案例),提煉出“理”(哲理、道理),“理”昇華為“德”(品德、公德),以“德”育時代新“人”。廣大教師將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這個“理”融入課程教學,加強課堂感染力,涌現出一批專業結合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優秀案例,如《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講團結奮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揚建黨精神,《土木工程材料》講工匠精神,《工程水文學》講抗洪精神,《機械工程概論》講機械校友“核潛艇助推手”魏乃文的故事,宣傳“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課程通過講好精神譜係故事,引發學生們學習興趣,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育人目的。
(二)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第二課堂,全過程開展日常思政
“第二課堂”指的是校園文化課堂。學校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第二課堂”,在日常思政中 啟發學生學思踐悟。在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講“大思政課”,引領教職員工開展多種活動,繁榮校園文化。
一是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新生入學教育。近幾年來,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堅持開講“開學第一課”。同時,在新生入學教育周開設“井岡山鬥爭與井岡山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傳承企業家精神”“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激揚青春力量”“銘記湘江戰役歷史,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等專題報告,引導學生以精神譜係扣好大學第一粒扣子。
二是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文化載體。充分運用校史校訓、建築場館等文化載體,結合“勤懇樸誠”的校訓與首任校長馬君武提出的“三拼精神”、“鋤頭主義”,大力宣傳“三牛精神”。在大學生活動中心打造宣傳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人物和事跡文化墻,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文化展。
三是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學生社區活動。依託入駐一站式學生社區的輔導員工作室,開展學習沙龍、理論宣講、VR體驗、黨員先鋒志願服務等活動,深化學生對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認識。
四是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主題活動。依託“大學生成長吧”,舉辦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故事會100多場;組織開展“追尋紅色記憶 基因代代相傳”革命文物進校園;組織黨史知識競賽、紅色歌曲大家唱、紅色書展、紅色觀影、紅色校史展等形式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主題班會、黨日和團日活動超1000場。
(三)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第三課堂,全方位開展實踐思政
“第三課堂”指的是社會實踐課堂。學校利用好社會大課堂,積極探索實踐思政模式,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
一是開展“錘煉奮鬥精神”主題實踐教學。打造“理論學習+現場教學+親身體驗 ”的教育實踐活動,組織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宣講團到廣西防城港市、百色市、全州縣、平陸運河工程以及遵義、瑞金、井岡山、西柏坡等地,由輔導員帶領學生開展精神譜係學習體驗和理論宣講;走進現場體驗絲路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工匠精神、長征精神、蘇區精神,將社會實踐活動轉化成鮮活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走向祖國大地,領悟精神實質。2024年暑假組建40支學生實踐團隊,到邊關、農村、社區、企業、科研院所、軍營、大國重器,感受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切體悟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豐富內涵。
三是組織輔導員體驗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連續4年組建輔導員隊伍到百色、井岡山、延安、深圳等精神譜係地標開展系統培訓,現場體驗、領悟老區精神、井岡山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延安精神、特區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提升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素養和工作能力。
(四)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第四課堂,全時段開展網絡思政
“第四課堂”指的是網絡課堂。學校緊跟互聯網時代浪潮,從立德樹人的高度和“大思政”的角度,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
一是打造微矩陣。學校融媒體中心精心打造以廣西大學公眾號、西大微雨無聲、西大團學小微和易班為主陣地的微矩陣。這些微平台覆蓋全校學生,全時段佔領網絡育人高地,傳播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
二是設置微欄目。常設《輔導員説》《青春説吧》《大學生成長吧》、《00後話百年》《老黨員説》等5個微欄目,打造師生同參與、共創建的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為主題的微作品。2024年發布內容超300期,相關視頻100多個。
三是創作微作品。深入挖掘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元素,製作易於傳播的微電影、微課。學校創作的《銘記正義之戰,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弘揚科學家精神,書寫時代篇章》《領悟改革開放精神激發幹事創業動力》等作品,在全國全區網絡文化節等活動中獲嘉獎。
三、 工作成效
(一)初步形成協同育人“大格局”。學校黨委建立“大思政”、“大教務”、“大科研”、“大後勤”、“大協同”課程思政全鏈條聯動保障新機制。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力,各部門、其他各院係積極參與,攜手共促“大思政課”育人格局。
(二)初步組建隊伍聯動“大師資”。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帶頭每年為本科生上“思政大課”,四大課堂平台匯聚課程名師、思政專家、輔導員模範、社會導師等榜樣力量,“大師資”隊伍人員構成不斷優化,形成全校90個教師黨支部、167個基層教學組織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圍。在廣大教師教育引導下,近年來畢業生積極參與研究生支教團、西部計劃、參軍入伍、選調生等基層項目,擔當意識增強,育人成效明顯。
(三)初步搭建時空一體“大平台”。充分利用大學生活動中心、“一站式”學生社區等空間,運用“導師有約”、“青椒沙龍” 、“青春思享薈”等3個師生交流品牌活動,為學生答疑解惑。構建課程新媒體矩陣,讓廣大教師用好網絡新課堂,推送精神譜係相關作品。
(四)初步打造鑄魂潤心“大課程”。“四個課堂”在校內已累計開展課程、宣講、活動超2000場,累計4萬餘人次參與,形成一批思政金課,《崑崙關大捷—在全民族抗戰中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3門課程被認定全區高校“大思政課”示範課堂,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200余個,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14門。學校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涵養“大思政課”的工作得到了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新報、中國教育報、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
(五)初步形成精神譜係育人“大品牌”。學校打造一系列宣講品牌,已經在區內外形成示範效應。其中,《00後話百年》欄目經驗推廣至廣西全區,引發全區青年的接力宣講;《輔導員説》錄製宣講視頻91期,多個作品獲得全國全區網絡文化作品獎項;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宣傳教育為建設方向的4個輔導員工作室獲得自治區教育廳高水平工作室立項建設;通過學校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結合校史面向社會宣講精神譜係故事,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
四、經驗啟示
(一)堅持整體協同推進。在大學生中深入有效開展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起各部門統一思想、整合資源、聚合場域的協同機制,整體推進用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涵養“大思政課”的工作格局。
(二)堅持課內課外一體。 學校要引導廣大教師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把精神譜係的具體素材轉化為鮮活的教學內容,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建好實踐教學基地,把思政課堂搬到紅色基地、田間地頭、改革開放前沿等更多現實場景,促進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效對接。
(三)堅持校內校外聯動。學校要充分發揮組織育人功能,各級黨政幹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帶頭宣講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專題黨課、團課 ,大力開展精神譜係宣講活動,豐富校園文化。依託地方性紅色資源,構建貫通校園與社會全時空的思政“大課堂”,讓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文化體驗入腦入心。
(四)堅持線上線下結合。全面推動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想陣地,既要運用媒體資源,又要加強原創網絡文化作品,用學生願意接受的新媒體載體形式把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有意義更有意思”地傳播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