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王教凱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在推動數字教育的過程中,貴校積累了哪些值得分享的好經驗?具體開展了哪些創新性的工作?
王教凱: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我校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經開區特色的數字化教育之路,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工作。
首先,精準把握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深入了解教學各環節,確保教學內容、方法與學生需求高度契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精準化方面,我校運用多種數字化工具收集學情數據,精準分析學情畫像,為教學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據。
其次,構建分層級教師團隊引領示範:積極響應教育部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號召,組建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梯隊的種子教師團隊。這些團隊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帶動全體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推動教育教學創新。
再次,持續深入進行數據挖掘:深度挖掘學生學習全過程數據,從課前、課中、課後到課下,全方位利用數據進行教學診斷、優化教學設計、調整教學策略等,形成教學實踐不斷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在創新性工作我介紹幾個方面:
首先,打造“三化”目標體系。教學精準化,即運用數字化技術全面精準把握教學環節,使教學內容與方法緊密貼合學生需求,切實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數字化,即着力培養教師數字素養,組建分層級種子教師團隊,通過團隊引領帶動全體教師在數字化能力上不斷進步,推動教育教學創新發展。作業智能化,即引入點陣技術、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構建智能化作業體系,實現作業從設計、佈置到批改的自動化與個性化,有效提高作業質量與效率。
其次,智創“四步”高效課堂。數據“前探”,即課前利用精簡測試題和數字化工具深度剖析學情,精準掌握學生知識儲備與學習需求,為教學精準導航。數據“紐帶”,即課中把數據作為“靈動紐帶”,通過即時檢測與反饋機制,快速填補學生理解盲區,營造積極互動、思維碰撞的課堂氛圍。數據“診斷”,即課後依據對學生學習全過程數據的深度挖掘與綜合分析,判斷教學成效,為教學改進指明方向。數據“富礦”,即課下借助e-world數字化&&數據,教師反思教學過程,優化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並共享數據,推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再次,慧構“五環”作業新體系。我校通過“點陣技術+AI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構建起“智能設計環、個性推送環、多元完成環、智能批改環、深度反饋環”的五環高質量作業新體系,實現作業設計智能化與個性化。通過一教一學智慧作業體系採集和解析作業數據,為教師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提供依據,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展望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拓展創新,在作業與教學數據的深度分析應用、數字化智慧課堂的多領域應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為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Q2:基礎教育階段,數智技術如何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王教凱:基礎教育階段,數智技術有效融入課堂教學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結合人開學校的實踐,在科技領先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充分利用地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優勢和高新科技支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對教育賦能,形成具有人開特色的教育模式。
在課堂教學方面,人開學校注重將數智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例如,學校引入智能課堂設備,如智慧課堂、智慧作業等,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通過智能課堂設備,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精準教學和輔導。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這些設備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此外,人開學校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學校通過組織科技創新競賽、科技研學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科技興趣和創造力。同時,學校還與企業合作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利用區域優勢,把課堂搬到企業裏,讓學生親身體驗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人才。
綜上所述,數智技術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人開學校在此方面將會繼續努力和創新。未來,隨着數智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我們相信會有更多數智技術賦能教育教學中,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