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將企業家精神融入“大思政”工作體系 構建産教融合育人的“江南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9 18:29:13
來源:新華網

江南大學:將企業家精神融入“大思政”工作體系 構建産教融合育人的“江南模式”

字體: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江南大學商學院院長浦徐進教授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學校辦學理念及辦學優勢?

  浦徐進:江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以“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為校訓,以“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創新培養模式,造就行業中堅”為辦學理念,以建設“世界知名、中國一流、江南風格的研究型大學”為戰略目標,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提升辦學水平,已逐步建成一所規模結構合理、學科協調發展、教學質量優秀、辦學效益顯著、社會美譽度高,國內有影響力、國際有知名度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近年來,江南大學商學院秉承學院發展和地區産業共融共生的理念,以産教融合為“核心牽引”,創新開放融合、協同共生、價值共創發展理念,堅持系統思維、體系化推進,通過強化高校企業“雙元協同”,深化培養機制、培養要素和評價標準“三重變革”,健全産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貫通”機制,探索校企協同培養“五個鏈結”的關鍵路徑,系統構建了以“雙主體管理、雙主導運行、雙銜接建設”為根本、以“融合培養方案、融合導師隊伍、融合智慧教育平台”為路徑,以“革新評價導向、更新評價內容、創新評價體系”為抓手的新商科卓越人才“12345”創新培養體系,全力打造校企“跨界協同”的教育高地,着力提升新商科卓越人才創新能力。

 Q2:請您介紹下學校的人才培養策略?學校培養的人才有哪些特色?

  浦徐進:學校堅持“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人才培養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四新”建設和“六卓越一拔尖”科學內涵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強化專業內涵發展,促進産教科教融合融匯、學科專業交叉融通。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目標,緊密結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無錫及太湖灣科創帶的發展,動態優化調整本科專業布局,加快建設“智能+”“低碳+”“健康+”等産業科技創新需求迫切的學科專業,深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推進産教研多方位協同育人。堅持精品特色,打造優質課內外教學資源,以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為引領,持續強化兩性一度,着力打造五類“江南金課”,推進數智化轉型,提高學生全過程培養質量,全方位構建高素質創新人才成長體系,培養具有“江南風格”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學院依託長三角産業優勢,厚植江南工商文化,通過實施産教融合和數字化賦能課程與實踐,設計“實驗—實境—實踐”三位一體的場景化教學方式,搭建“思政引領,賽教融合,校地協同”的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根植中國情景、知行合一的實戰型經濟管理人才。

 Q3:學校“企業家輔導員”項目的初衷是什麼?具體是如何實施?“企業家輔導員”項目有哪些發展規劃和展望?

  浦徐進:江南大學商學院“企業家輔導員”項目建設初衷是發揮地區産業優勢,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打通商科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公里”。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選聘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管理經驗豐富、熱心教育事業的企業家擔任班級“企業家輔導員”,目前已累計聘任12批204位企業家輔導員,實現從高年級“試點班”到本、碩全覆蓋,從“陪伴式輔導”到“引導式帶領”,從“探索式教育”到“專業化培育”。項目嵌入學校思政教育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産教融合體系,企業家輔導員通過走進《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堂、主題班會、雙創教育、名企參訪、實習實踐指導以及設立獎助學金等方式,在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與成長體驗,傳遞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為商之道同時,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升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實現學生、企業和學校的共享共贏。

  未來,一是強化隊伍建設,突出思政引領力。打造“思想領航”“生涯啟航”“江南案例”等金課,以企業家豐富閱歷、切身實踐和“企”智匠心感人育人;開展“運河文化” 青年説,走近商會舊址、業勤紗廠、許氏舊宅等民族工商業遺跡,生動講述錫商文化,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二是創新驅動,強化人才競爭力。深化創新資源校企對接,探索“順豐定制班”,增設創業、創新相關課程;組織品牌策劃賽、案例研討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指導學生雙創競賽、模擬創業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業全過程,提升綜合競爭力。三是産教融合,強化社會協同力。一方面,通過校企參訪、名企體驗、黨建聯盟、支部共建、師生駐企實踐調研等形式,與先進企業全鏈條、深層次、沉浸式地開展育人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建立長期合作共建關係,完善就業信息資源庫,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實訓、就業創業指導及資金支持,切實提升項目育人實效,為保就業、穩就業、促就業發揮特色優勢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