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江西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馮赟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理念及辦學優勢?
馮赟:江西工程學院坐落於江西省新餘市,始創於1983年10月,辦學4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應用型辦學為宗旨,秉承“立校育人、辦學為民”的辦學理念、“勤樸敏信”的校訓,弘揚“自立自強、樂業樂群”的校園精神。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天工開物》創新品質和工匠精神,逐漸形成“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學校以及堅持“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學生成才以素質為本”,開創特色賽事文化教育先河,形成了“以用導學、以用促學,以賽導學、以賽促學”的“雙導雙促”賽式文化育人模式,凝練了以“學校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練”三苦精神為內涵的賽事文化,先後培養了20萬餘名應用型人才。
學校定位以本科辦學為主,兼辦高職,涵蓋工學為主,文、經、管、藝、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特色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大力拓展産教融合辦學新模式。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基礎、適口徑、重應用、強素能,具有工匠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中,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楷模等校友典範。
Q2:在推動數字教育發展過程中,學校積累了哪些值得分享的好經驗?具體開展了哪些創新性的工作?
馮赟:學校聚焦江西省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主動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産業辦學,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建立了8個現代産業學院,將數字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促使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環節安排等方面發生質的變化。教師嘗試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把數字技術充分融合到課前、課中、課後三個環節中,實現40分鐘課堂“容量最大化、學生主體化、學習體驗化、延伸可行化”。
首先,開發各類學科在線課程,搭建教學&&,支持教師上傳課程資料、佈置作業、在線測試,學生可在線學習、提交作業、參與討論等。其次,使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智慧教室投入使用,豐富教育教學展示方式。教學管理軟體進一步提升,實現師生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再次,創建虛擬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驗操作和實踐訓練。最後,通過數字技術,學生可據自身興趣、能力和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可根據學生自身學習情況自動調整學習內容和難度。
另外,系統提供遠程教育與移動學習、教育大數據分析、數字化教材與資源庫等資源和能力,加強教師數字素養培訓,並通過智能輔導與答疑系統,為學生提供自動答疑和學習輔導服務。
Q3:面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學校有哪些發展規劃?將着重在哪些方面開展實踐和探索?
馮赟:學校緊扣“立足新餘,服務江西,輻射全國,重點面向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服務定位,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持續完善培養方案,專注課程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未來,學校將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學”課程改革,通過AI、大模型、大數據及虛擬技術等對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教學場景與教學資源、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學情分析與教學評價等進行改革創新,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全過程全環節,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學校將拓寬引才渠道,加強師資培養培訓。構建以“人才工程”為引領的各層次人才引培體系,配套相關的激勵政策,搭建高端人才引培、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學科專業&&,着力強化教師的培訓培養。
Q4:面對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學校在制定長期教育規劃時,將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傳統教學價值的傳承?
馮赟:在人工智能技術掀起的教育教學改革浪潮面前,學校精準識變、科學應對、主動求變,制定&&《江西工程學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實施方案》,開啟“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篇章。學校以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時代面向未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目標,構建起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教師人工智能應用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教師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深化産教融合工程、人工智能招聘優質人才、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與評估這“九大工程”,全力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的全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