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軟學院:産教深度融合特色高校 加強科研探索 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7 09:29:28
來源:新華網

成都東軟學院:産教深度融合特色高校 加強科研探索 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字體: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成都東軟學院校長張應輝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理念及辦學優勢?

  張應輝:成都東軟學院,是教育部批准設立、東軟出資舉辦的民辦普通高等院校。面對“互聯網+”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學校依託東軟IT産業優勢以及成都軟體産業的環境優勢,秉承“教育創造學生價值”的理念,明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IT應用技術大學,已發展成為産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與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教育合作關係。

  Q2:面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學校有哪些發展規劃?將着重在哪些方面開展實踐和探索?

 張應輝:首先,在科研領域,學校將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相關的縱向課題和橫向跨學科發展,積極布局多模態大語言模型的應用與研究,致力於培養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我們鼓勵教師們以開放心態擁抱人工智能時代,把握技術革命機遇,將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為提升教育質量與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探索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新模式,加速教育事業的新質生産力發展。學校積極擴展老年教育與老年康養業務領域,緊密結合老年人在學習、社交、健康等領域的個性化需求,構建特色的東軟“教-醫-養-康-旅”全生命周期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針對老年人個性化需求,我們用一流的醫養服務與&&服務為老年人快樂生活賦能,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其次,在專業建設方面,面對在IT教育教學方面的成果和優勢,融合數字技術與藝術,健康管理、醫療科技打造的集數字技術、智慧醫療、藝術創意、實驗實訓、科研教學於一體。學校將實施學科專業內涵式提升計劃。我們將完善“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優化專業調整機制,以形成更適應區域經濟和産業發展的本科專業結構。特別是,我們將推進産業學院建設,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高學科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依存度和貢獻度。同時,建立專業評估機制,開展校內專業評估,確保專業建設資源投入與評估結果挂鉤,穩步推進各專業參與四川省本科專業評估認證工作,並加強重點專業建設,實現特色化、內涵式發展。

  最後,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將繼續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計劃。我們將聚焦審核評估和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統一思想、升級教學理念。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更貼近區域經濟及行業發展需求。同時,我們將優化應用型課程體系,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和優化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並建立課程內容動態更新機制,及時將“五新”內容引入課堂。此外,我們還將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基於學情進行課程設計,更新教學內容、重組課程知識、優化課堂方式,以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考核方式改革上,我們將注重學生過程性考察和綜合能力評價,探索建立基於學習過程評價和能力達成的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同時,提升教材建設水平,鼓勵出版體現我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自編教材,並加大對教材選用質量的監控力度。

  Q3: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在教育內容的個性化推薦方面有哪些創新和實踐?

  張應輝:學校堅持內涵發展,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一個模式、四種做法、一種精神”的應用型大學辦學特色。學校在2000年建校之初提出的“五元知識結構”基礎上,借鑒國際工程教育改革成果,提出並構建實施了一體化TOPCARES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目標”到“畢業要求”,再到“TOPCARES培養指標體系”(包含8個一級、 28個二級、108個三級指標),是一個層層分解映射的過程。通過將TOPCARES培養指標體系分解落實到每門課程、項目、活動和實驗中,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發展。

  學校不僅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還強調“德育為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課堂和評價之中,激發學生正能量。同時,我們要求教師根據行業“五新”(新理論、新技術、新工具、新産品、新應用)動態更新教學內容,以反映學科專業方向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需求。

  學校充分考慮學生、教師、産業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依託“4A”柔性學習環境,實施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的TOPCARES“五進”工程。通過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我們實現了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培養,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