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及應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9 16:07:15
來源:新華網

共話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及應對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 18日上午,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新質生産力”人才創新培養分論壇在北京舉辦。

  圓桌對話環節由天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講習教授、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胡清華主持,鴻蒙系統創始人、深開鴻首席執行官王成錄,微眾銀行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范力欣,知學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范喆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職業本科大學高質量發展與就業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長兼秘書長藺琪圍繞《人工智能浪潮對就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主題進行分享。

  人工智能的發展幾乎對所有行業都産生了影響,王成錄&&:“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獨具特色,其兩點差異於傳統系統,一是能裝載於各類設備,打破設備間溝通與協調的障礙,助力數字化與信息化進程。同時,開源鴻蒙在設備協同中提供高質量數據給AI。開源鴻蒙系統能夠激活眾多設備,構建場景化感知網絡,將物理世界的變化以統一數據格式實時、準確、完備地展現,並與AI模型自洽。”

  范力欣則從金融行業角度分享了見解:“金融監管工作的規範客觀好會對大模型在金融領域使用提出要求。因此,我們利用大模型豐富了對話庫,提升了對話系統的效率。在數據密集型處理上,我們發掘數據價值的同時尊重隱私,微眾銀行開發了業界領先的聯邦大模型技術,該技術使得大模型既能夠利用私域數據,又充分保護了用戶隱私。”

  談及知學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范喆一&&:“知學雲致力於組織培訓和人才發展,主要服務於央國企。為滿足客戶人才培養、知識服務和提升業績的需求,知學雲從教育培訓和應用場景兩端發力應用人工智能,着力提升學習效率和工作績效。”他介紹,知學雲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政企客戶的私域知識和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力求將組織知識轉化為生産力,同時基於“人工智能+空間計算”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智能化技能訓練産品,在助力提升人員技能的同時也使其能夠成為工作當中的智能夥伴。

  藺琪針對學校與企業合作問題發表了看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教學內容存在脫節。”為解決這一問題,藺琪期望産業能深入校園,與學校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專業課程,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真正實現“畢業即就業”。

  談及人機溝通技能的重要性,范力欣&&:“未來,與人相關的工作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提升與機器的溝通技能。同時不能忽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談及技術替代問題,范喆一&&:“那些願意採用AI的人,無疑會替代那些拒絕接受新技術的人,跨學科和跨領域的交匯點總能催生創新。”

  藺琪再次強調了産業與企業在學校專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學校專業建設和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亟需産業與企業的深入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要圍繞産業發展需求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深度研究,跟企業同頻共振。”

  針對AI可能取代人類的擔憂,王成錄&&:“這種過度強調並不恰當。人類社會的進步始終伴隨着替代與發展,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新技術解決問題。”

  范力欣&&:“新技術的到來或許會對某些崗位造成影響,然而它無法改變人類社會的根本性質。新技術的持續涌現將推動生産力不斷提升,從而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福祉。而那些受影響的崗位,也將會轉型成為新的就業機會。”

  在談及技術價值評判標準時,王成錄&&:“我認為,評判技術價值的標準在於它是否能解決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或使難題變得簡單。如果一項技術無法滿足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那麼它對我來説就沒有實際價值。”

  藺琪則期望産業界能夠與職業本科教育緊密結合,把更多高技能的産品和技術還原到教學場景中。同時也希望職業本科的教師能深入産業一線進行科研探索,與科研團隊共同進步。

  范喆一則&&,“AI技術能夠大幅降低老師在知識傳遞過程中的負擔,使得老師可以更多地基於真實世界的案例和問題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與AI或者老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最終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的學生,將能夠與企業需求實現更自然的銜接。”

  范力欣從企業視角&&:“銀行總是追求降本增效,在此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各種場景以尋找AI的應用機會。現在已達成共識:積極擁抱AI技術,將其廣泛應用於銀行業務的各個領域。”

  胡清華最後總結:“新一代信息技術給科學研究和産業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影響,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和素質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高等學校正在主動適應這一變化,調整專業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增設新興專業,加強産教融合,教育部在大力推進的未來技術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就是這些改革的創新嘗試,以期培養大批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我們個人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