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 18日,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新質生産力”人才創新培養分論壇在京舉辦。本場論壇分為致辭、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等多個環節。活動現場,政府領導、行業協會、高校及企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質生産力人才創新培養的有效路徑。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影響直接而顯著。”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林宇&&,由於職業教育自身特性,以及近年來堅持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設改革方向,職業教育對産業的貢獻和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在人才培養分類上,職業教育以行業、産業、崗位為依據制定專業目錄,而非按照學科結構進行部署,使得其與産業的對接更為直接。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則要求學校對産業的發展變化作出及時反應。
“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大量具備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具備綜合應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新型生産工具的新型數字人才,必須推動人才培養和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主任郝志強&&,人才培養是大學首要功能,要從多角度研究思考如何培養學生。
新華網黨委委員、首席信息官姚予疆認為,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需要從三方面發力,首先要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深化産學合作協同育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新興生産工具,“在技術層面需要補齊短板,鞏固優勢,重視通用技術的發展。産業層面要鞏固戰略性新興産業,提前為未來産業布局,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最後我們要多方合作深化産教融合,為了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還需要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同時還應探索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培養模式。
主題演講環節,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監事長張少剛在題為《教育數字資産及數字人賦能“新質生産力”人才創新培養》的演講中&&,新質生産力以數字要素為核心引擎,蘊含着強大的新動能,其本身便具有深遠的內涵與巨大的發展潛力。他指出,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中,生物人將與數字人和諧共生,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蓬勃發展,教育數據要素將驅動數字人伴學、助教、助研,在學習、教學和研究領域發揮重要輔助作用,數字教師的隊伍也將迅速壯大。他&&,教育數字資産與教育數字人對新質生産力的賦能,既帶來了創新的機遇,也伴隨着挑戰。而這些今日的挑戰,在時間的推移下,或將成為明日的機遇。
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執行主任劉龍庚在題為《新質生産力的産業人才需求研究與思考》的演講中&&,我們應將企業資源與高校資源深度融合,積極促成高校和企業技術對接,以産業需求帶動人才培養。還應以産品的技術社區或開源社區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實踐指導,讓社區成為技術的交流和創新基地以及産品使用的推廣點,促進企業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同時通過舉辦賽事、推廣新技術應用等活動,推動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實訓,並通過設立激勵機制,激勵他們不斷進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梯度性要求,將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主任王忠傑教授在題為《面向新質生産力人才培養的哈工大實踐》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新質生産力的內涵及其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以及哈工大計算學部在該方面的主要實踐。面向新質生産力的人才培養,本質上就是基於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培養學生如何創新構造各行業各領域的新質能力單元及其之間的優化配置,以引領生産力和生産關係創新。王教授指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每個學科都在將智能計算與本學科深度融合,通過學科交叉瞄準顛覆式創新,培養學術引領和新技術突破的科學家、行業領軍人和戰略領導者。在發改委、教育部和工信部的支持下,哈爾濱工業大學正在建設人工智能産教融合創新平台,為全校新質生産力人才培養和發展提供堅實的算力和實踐的基礎設施,以推動教育與産業深度融合,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王教授的報告全面展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在新質生産力人才培養方面的前瞻性和實踐成果,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 啟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副院長韓鈺在題為《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思考與實踐》的演講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引發我們對教育如何面向未來10-15年顛覆性技術來培養人的深度思考,需要培養體系進行系統性變革。她認為,可能可以通過分析創新得以實現的“重混”機制,並以此建立整套培養邏輯體系,讓教育回歸到對於人的培養,以重混邏輯培養學生重混的能力,以面對未來不確定、複雜的問題。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袁中果在題為《人工智能教育——生態構建與實踐路徑》的演講中詳細闡述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構建與實踐路徑。他&&,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及地方政策,爭取學校層面的政策支持,是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圍繞師資,他認為,當前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需要加強師資培訓和引進,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確保他們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教育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鼓勵其他學科教師參與人工智能教育。此外,袁中果也從課程設計、評價改革、平台建設等多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人工智能教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幫助他們編織科學家的夢想。
圓桌對話環節由天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講習教授、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胡清華主持,鴻蒙系統創始人、深開鴻首席執行官王成錄,微眾銀行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范力欣,知學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范喆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職業本科大學高質量發展與就業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長兼秘書長藺琪圍繞《人工智能浪潮對就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主題進行分享。
人工智能的發展幾乎對所有行業都産生了影響,王成錄&&:“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獨具特色,其兩點差異於傳統系統,一是能裝載於各類設備,打破設備間溝通與協調的障礙,助力數字化與信息化進程。同時,開源鴻蒙在設備協同中提供高質量數據給AI。開源鴻蒙系統能夠激活眾多設備,構建場景化感知網絡,將物理世界的變化以統一數據格式實時、準確、完備地展現,並與AI模型自洽。”針對AI可能取代人類的擔憂,王成錄&&:“這種過度強調並不恰當。人類社會的進步始終伴隨着替代與發展,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新技術解決問題。”
范力欣則從金融行業角度分享了見解:“金融監管工作的規範客觀上會對大模型在金融領域使用提出要求。因此,我們利用大模型豐富了對話庫,提升了對話系統的效率。在數據密集型處理上,我們發掘數據價值的同時尊重隱私,微眾銀行開發了業界領先的聯邦大模型技術,該技術使得大模型既能夠利用私域數據,又充分保護了用戶隱私。”談及人機溝通技能的重要性,范力欣&&:“未來,與人相關的工作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提升與機器的溝通技能。同時不能忽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談及知學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范喆一&&:“知學雲致力於組織培訓和人才發展,主要服務於央國企。為滿足客戶人才培養、知識服務和提升業績的需求,知學雲從教育培訓和應用場景兩端發力應用人工智能,着力提升學習效率和工作績效。”他介紹,知學雲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政企客戶的私域知識和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力求將組織知識轉化為生産力,同時基於“人工智能+空間計算”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智能化技能訓練産品,在助力提升人員技能的同時也使其能夠成為工作當中的智能夥伴。
藺琪針對學校與企業合作問題發表了看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教學內容存在脫節。”為解決這一問題,藺琪期望産業能深入校園,與學校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專業課程,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真正實現”畢業即就業”。談及技術替代問題,藺琪強調了産業與企業在學校專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學校專業建設和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亟需産業與企業的深入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要圍繞産業發展需求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深度研究,跟企業同頻共振。”
胡清華在總結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給科學研究和産業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影響,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和素質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高等學校正在主動適應這一變化,調整專業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增設新興專業,加強産教融合,教育部在大力推進的未來技術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就是這些改革的創新嘗試,以期培養大批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我們個人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開源鴻蒙是我國首個全棧自研且面向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深圳開鴻數字産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專注於開源鴻蒙的生態平台型企業,致力於推動開源鴻蒙生態的發展。論壇現場,深圳開鴻數字産業發展有限公司人才認證及産業服務總監郭斌介紹了開源鴻蒙人才培養計劃。據悉,針對當前人才短缺和體系不完整的挑戰,深開鴻推出了“3+2+6”人才培養體系,目標是在三年內培養200萬開源鴻蒙生態創新人才。該體系覆蓋研究型高校、應用型學校和社會化再培訓領域,重點培養操作系統技術研究型人才,軟硬體應用開髮型人才,行業上再培訓、再就業的行業轉型性人才。深開鴻將提供實訓場景方案、課程與教具、人才標準與認證、開鴻大賽、創新中心、人才基金等能力賦能,為加強開源鴻蒙人才培養和輸送提供全方位支持。
新華網作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中央重點門戶網站和互聯網全球傳播與服務平台,一直致力於推動教育創新與發展,通過搭建各類平台,匯聚各方智慧,為教育改革、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和信息服務。論壇現場,新華網在線教育分公司總經理孟源發布了“新質生産力”人才培養生態計劃。據悉,新華網此次推出的生態級服務,包含了整個人才的四個環節,從人才宣傳到人才培養的內容體系開發,構建社會多元育人系統,最後致力於促進人才高質量就業,形成人才閉環。孟源&&,新華網將通過專欄建設、新華訪談等方式,幫助社會了解新質生産力領域的人才內涵以及未來職業發展前景和機遇,從而營造優質的社會發展環境。論壇現場,孟源還介紹了新華網在産教融合、專業搭建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技能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