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讀懂孩子“不想上學”的畫外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1 09:25:41
來源:中國婦女報

開學季|讀懂孩子“不想上學”的畫外音

字體:

   ●現在無論是精神科專科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心理學門診,都有多於以往的青少年和兒童就診者、來訪者,主要症狀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學校,去不了學校。

   ●因厭學就診的孩子中有部分小學生,而初、高中學生更為多見。他們的症狀多是,一去學校就有各種身體不適,或者情緒崩潰,慢慢地就不去上學了。

   ●從醫學視角來看,兒童青少年是情緒障礙的高發年齡。國內、國際的流行病學調查都顯示了這一點。  

  9月是開學季。告別暑假的舒緩、輕鬆,學生們進入緊張、全新的學習生活,大多數孩子對假期有不捨、對開學有壓力情緒是正常的。然而,有一些孩子,因心理問題帶來身體上出現嚴重症狀而無法正常入學,不得不在父母陪伴下或者獨自走進醫院尋求專業醫療干預。

  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採訪了精神科主任醫師劉琦教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袁俊亮博士。

  劉琦&&:“現在無論是精神科專科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心理學門診,都有多於以往的青少年和兒童就診者、來訪者,主要症狀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學校,去不了學校。”

 開學季,孩子有“不想上學”的心理是正常的

  劉琦&&,開學前孩子“不想上學”的消極情緒,與平時我們常説的“厭學”是有本質區別的。

  厭學,一般指的是孩子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它發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若不及時干預,可能會演化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長假過後,孩子們表現出不願返校的情緒,往往源於生活與學習環境的突然轉變,使他們出現短暫的不適應。值得注意的是,焦慮並非學生獨有的情緒,一些教師在開學前也會經歷心理壓力的攀升,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面對開學産生焦慮感都是正常的。

  面對孩子對上學的焦慮情緒,理解和接納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不想上學,總是苦口婆心地灌輸大道理:“所有小朋友都會上學,你現在不上學,你以後怎麼辦?”反復強調不上學的後果,會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假如你最近上班十分辛苦,回到家對家人説:“我不想上班了!”也不願意聽到對方説:“你不上班怎麼行?以後日子怎麼過?”你更願意聽對方説:“是不是工作遇到什麼難事了?跟我説説。”

  孩子也一樣,當他跟你抱怨:“我不想上學”,並不意味着孩子真的想放棄學業,他只是想讓你了解他的心情,肯定他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夠認同孩子的情緒並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孩子的焦慮情緒就會得到很大緩解。

  情緒障礙導致孩子厭學

  劉琦介紹,因厭學就診的孩子中有部分小學生,而初、高中學生更為多見。他們的症狀多是,一去學校就有各種身體不適,或者情緒崩潰,慢慢地就不去上學了。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袁俊亮博士指出厭學的孩子一般存在以下五種心理問題:

  自尊心與自信心下降:由於無法進入理想的學校或學習環境,導致自卑,不了解自身優勢,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從而影響自信心。

  壓力過大:面臨升學壓力或家庭期望,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甚至出現抑鬱症狀。這種心理狀態可能導致學習動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情緒管理能力不足:許多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表現出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社交障礙:無法正常上學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導致社交技能發展受限,進一步加劇孤獨感和隔離感。

  家庭關係緊張: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的情感支持和溝通方式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家庭關係緊張或缺乏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劉琦介紹,情緒障礙的兩個核心心理體驗,一個是恐懼,一個是擔憂。

  恐懼,患者總是感到非常害怕,這些害怕有可能是有具體的原因,比如害怕考試,害怕當眾發言,害怕與別人相處,害怕遇到自己難以應付的環境或處境。這種害怕表現得非常嚴重,以至於産生了控制不住的緊張、驚懼的身體表現。

  擔憂,患者因為出現過特別恐懼的事物或場景,所以擔憂這種恐懼的情形再次出現,或者長期擔心可怕的、各種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劉琦解釋説,出現這些心理表現的同時,人就會表現出植物神經過度喚起的症狀,比如心慌、手抖、出汗、尿頻、尿急、肚子疼、噁心嘔吐、食欲缺乏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活動過度,比如不停地用小動作來緩解焦慮;或者不停地走來走去等。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的。焦慮也會導致身體特別疲勞、失眠以及身體多部位的疼痛,尤其是頭疼。

  實際上,從醫學視角來看,兒童青少年是情緒障礙的高發年齡。國內、國際的流行病學調查都顯示了這一點。

  讀懂孩子“不想上學”的畫外音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對於這樣的孩子,袁俊亮指出,家長要關注其問題的根源是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評價不足,父母要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的優勢。

  袁俊亮説,在門診案例中,有些孩子特別刻苦,家長説孩子晚上學到12點才睡覺,有一點點時間都會用來學習。雖然孩子真的努力,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家長困惑,孩子焦慮。這樣的孩子普遍有自卑心理。當一個人壓力太大的時候,會阻礙智力發展。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多關注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潛能。家長要學會從點點滴滴中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閃光點,幫孩子樹立自信心。要從小事着手,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設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如果家長不幫助孩子去梳理,孩子的目標很有可能變成空想。

  明確目標後,就會選擇相應的工具,選擇相應要走的路,讓孩子能夠明確地看到他的未來,從而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在青少年時期,勵志就像是一根繩索,家長善用好這根繩索,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強大的助力。

  “我不是不想學,我是真的學不會。”

  有的孩子感到,其他同學輕鬆就排到班級前幾名,但是自己怎麼學都不見效果。孩子此時會産生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笨。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理能量會放在應對父母的壓力上,而不是放到學習上。其實,“不會學”是“學不會”的原因,而“學不會”又是“不會學”的結果。

  此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總之,家長要及時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安慰。可以嘗試:1.自我激勵法。看到孩子好的地方,要告訴他。2.語言暗示法。比如説孩子想學數學,家長可以説:你可以試一試啊。3.環境調節法。比如窗簾換新的顏色,讓家裏看起來更明亮;或者養花,養小貓、小狗等,都有撫慰調節作用。音樂、運動等等也是有效的辦法。

  劉琦強調,出現問題要積極就診和治療,産生疾病不是一朝一夕,治療也如此。了解情緒障礙各種風險因素就是為了及早預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人類來説,豐富的自然環境、良好的依戀關係、營養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支持性的社會關係,都是促進個體精神心理有序發展、緩衝壓力的有效方式。個體成長的微環境千差萬別,還需要每一個家庭認真對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耿興敏)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