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勤求博采 厚德濟生” 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4 17:41:09
來源:新華網

北京中醫藥大學:“勤求博采 厚德濟生” 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 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繼旺做客新華網2024高考情報局,為廣大考生和家長介紹學校2024年高考招生政策、特色專業等相關情況。

  Q1:請您介紹一下學校基本情況。作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中醫藥院校,學校在中醫藥領域的發展定位是怎樣的?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為主幹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學校始建於1956年,前身為北京中醫學院,是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中醫藥院校,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也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我校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在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中處於引領地位。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凝聚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理念與養生經驗。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傑出代表,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産生了積極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這種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使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推動學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決心,堅定了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信心。

  Q2: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對於北京中醫藥大學這樣一所學校來説,要如何落實和踐行這一根本任務,這對於學生成長成才有什麼樣的幫助?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靈魂,人才培養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塑造,更是人格品行的錘煉。學校以“大思政”為統領,創建“三全”聯動管理體系,全周期一體化推進“五育”並舉的制度、平台、方案和課程建設,力爭培養出來的每位北中醫人不僅技能精湛,更懷揣家國情懷,具備堅定理想信念,服務百姓、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棟樑。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大學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立德樹人的關鍵主體。北中醫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師德引領,堅持“四有”標準,制定專項方案,建立名師工作坊,開展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教師培育項目,暢通“博士後-優秀青年人才-高層次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成長全鏈條,打造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潛心教書育人。

  同時,學校精心實施“中醫+思政建設”專項工程,堅持立德樹人為“本”、以文化人為“綱”,面向育人,將“大醫精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營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圍,持續推進學校立德樹人工作走深走實。

  一是實施文化鑄魂工程,注重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立根引航的紅色文化,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為學校重點建設學科,獲批北京市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建立實施“使君子”工程,每年推出10門以上示範課程、20門重點培育課程。打造引導青年教師“遠志計劃”,每年培訓100餘人。

  二是實施中醫藥文化內核與馬克思主義原理融合工程,融合“大醫精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醫+思政育人新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醫精誠”精神融入中醫藥人才教育,形成了以赤誠紅色為代表的愛黨愛國教育和以聖潔白色為代表的醫德醫風教育相融合的“雙色主題”德育品牌,入選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示範點。拓展思政理論課教學形式,推出名師名醫進思政課堂新模式,言傳身教、榜樣引領,提升立根鑄魂效果。開設中醫藥學科與思政、美育、體育、勞育融合創新課程。

  三是實施中醫藥文化精髓展示沁潤思政傳播工程,利用好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體驗館等文化傳播基地,推進中醫藥文化服務社會,承擔中醫藥文化傳播社會責任。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體驗館已成為展示中醫藥文化精髓的主要場地。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學校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主流媒體上廣泛傳播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和中醫藥文化知識。

  Q3:北京中醫藥大學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哪些特色工作?

  學校作為中醫藥高端人才的培育者,建校六十多年來,始終以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弘揚中華文明為己任,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探索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規律過程中逐步構建了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經過一代代北中醫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醫藥優勢學科為龍頭的各級各類重點學科體系,形成了大師引領、中青年才俊為繼、薪火相傳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辦學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始終與高等教育事業同向同行,始終站在歷史與時代前沿,始終引領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方向。

  學校聚焦人才培養全程,持續引領中醫藥人才培養改革,創建以“岐黃國醫”為代表的長學制教育體系,探索“中醫+”“+中醫”“中西醫結合”多學科交叉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早臨床”“重經典”“跟名師”“強實踐”“求創新”五位一體的培養體系,確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經典、更加實踐、更加現代、更加國際”的新型人才分類培養目標,着力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紮實專業能力、較強綜合素質、寬廣國際視野的全面發展的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

  學校是教育部新一屆高等學校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現有1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學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校訓,倡導“人心向學、傳承創新”理念,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揚“追求卓越、止於至善”精神,彰顯特色、強化優勢,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教育基地和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的示範基地,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和醫藥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貢獻。

  Q4:學校在中醫藥社會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校堅持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任務。國醫大師王琦教授的研究成果——中醫體質辨識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規範》,成為“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範”中唯一一項中醫體檢內容,實現了中醫藥首次進入國家公共衞生體系。

  學校現有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第三附屬醫院、房山醫院4家在京直屬附屬醫院,同時探索支持附屬醫院在地方搭建高質量中醫藥區域服務平台。學校名師雲集,人才輩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醫大師8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代表的高層次醫療團隊,形成了以17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4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6個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3個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46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及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為代表的多層次、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體系,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醫療健康服務。

 Q5:北中醫的治校理念是“勤求博采 厚德濟生”,能否請您跟我們的廣大有志於報考貴校的考生詳細分享一下這個理念的由來和內涵?

  學校始終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的校訓,倡導人心向學、傳承創新的辦學理念,目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者為中心,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

  懷岐黃之志,葆赤子初心,北中醫學子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英勇救人的事跡前一陣子也火爆出圈,頻繁被廣大網友點讚,越來越多的北中醫學子在發揮着自己的光與熱。這些鮮活的青年榜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北中醫學子醫者仁心的使命與擔當,“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大醫精誠的信念始終牢記,這也是我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醫術精、品德高、服務於人民健康事業的人才培養理念。

 Q6:學校如何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提高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學校努力建設成為中醫藥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對外合作的探索者。目前我校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8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國際合作關係。在對外教育與合作中,有許多案例可圈可點:20世紀90年代,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在國外高等院校中頒發中醫專業學位的教育項目;本世紀初,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3+2“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成為在世界50強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中醫學本科教育專業;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第一個中醫碩士學位項目。

  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在海外建立集教育、醫療、研究、文化交流功能為一體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中醫中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向世界展示和推廣中國形象與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我校建設的“10秒”中醫藥體驗館,國內外受眾達1億人次。中醫藥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學校將積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建設,為共同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