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 12月2日-3日,第十二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在3日舉辦的國際教育分論壇上,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教育無界 變局啟新”這一主題,共同探討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等議題。
新華網總裁助理姚予疆在開場致辭中&&,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如何面對和克服這樣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的洞察和思考。另外,疫情對教育國際交流的落地影響仍在延續,如何應對和克服疫情的影響,以創新性的方式持續推進國際教育活動,也是全體行業從業者需要持續思考和解決的議題。
今年,相關政策陸續&&,如何快速調整和適應新的政策及環境變化,把握機遇,推動國際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議題。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發表了主題演講——《有效提升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與水平》,分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闡釋:第一,重視全球教育治理人才的培養。第二,要加強全球教育治理問題的研究,做好國際教育、比較教育、區域國別學的研究。第三,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第四,密切與國際教育機構的合作,加強服務,積極對接,充分溝通,依託國際教育資源力量,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第五,破解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障礙。第六,是弘揚中國特色教育治理的理念。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余有根發表了主題演講——《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思考與機遇》。他&&,國際教育要聚焦高質量發展,服務“雙一流”建設、“雙高”建設,國內外優質資源要相互形成補充,通過教育服務認證等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薛二勇在主題演講《在地國際化:國際教育戰略與政策的轉向》中闡述了觀點。他&&,在地國際化主要是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創設在地的國際化教育生態。通過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設施的在地國際化構築一個教育生態。
論壇的第一個圓桌對話環節中,多位嘉賓圍繞“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展開了討論。海嘉教育研究院主任宋晶指出,未來流水線的工作、重復機械類工作將逐漸被代替,彰顯個性化的行業越來越興起,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人的心理、人的心智、情智發展的職業優勢會愈加凸顯出來。面對氣候變化等挑戰,擁有胸懷天下的格局是很重要的。
北京王府學校學術督導鄭真認為,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應該能夠在修己、安人方面有所作為: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可以安放好自己的心靈,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又能夠有意願、有能力為複雜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力量,有心繫天下的格局。
天津惠靈頓學校中方校長楊洋談了自己對未來的國際化人才的看法,她&&,未來的國際化人才一定要包容,有出色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還要具備眼界、視野、格局,“走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人,可以成為對當地有貢獻的人”。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校長助理李莉&&,在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中需要包容、同理心、換位思考、跨文化了解。在我們人際溝通中需要踐行國際視野、國際化思維,才能達到求同存異、合作共贏。
在圍繞“數字化時代下國際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原副主任劉卓軍&&,借助新技術,教育方式和資源更加普及化,“我們可以把名師教學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過現代化媒介手段呈現出來,讓所有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接觸到,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整體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程度。”
清華附中-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國際教育領導力項目協調員李穎&&,國際化要求我們具有接軌的能力,當你不了解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時候,你很難談到跟國際接軌。“了解、開放、包容的心態應該説是一個前提。在這個前提下再談數字化和數字化背景下的國際化,才是比較客觀的心態。”
北京市鼎石學校大學升學輔導總監蔣小波&&,即使學生不能到校,也可以借助科技力量上網課,可以通過虛擬手段訪問學校,這是技術帶來的便利。現在一些國外大學做線上訪問活動時,在線直播&&或協同會議&&都可以實現在線翻譯,讓家長可以更加便捷的獲取相關信息。
INSIGHT視界聯合創始人謝楠&&,國際化不僅僅是走出去,或者出國留學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應該是關注他們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讓思維變得很開闊,我們應該用國際視野幫助我們發展自己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複合人才。”
論壇現場,發布了《2021國際教育指數報告》。據悉,《2021國際教育指數報告》以國際學校的原始數據為基礎,從綜合性的角度,教育多元化及專業化等方面進行了考量,希望借助大數據和媒體的力量給家長和學生提供參考和指引。
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諮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對《2021國際教育指數報告》進行了解讀。他&&,國際學校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長,在這過程中有很多成績,也存在問題,教育國際化需要有一定的引導和規範,《2021國際教育指數報告》在這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