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5/ 20 09:12:0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重返德國 感悟“和而不同”

字體:

  德國哈勒城市美景。

  如今,我已記不清往返中德之間的次數,但每次起降時心中的熱切和興奮,卻是嶄新又相似的。

  2012年冬至,我暫別家人飛往德國。由東向西,窗外的慕尼黑越來越清晰,如果你俯瞰這個國家,會發現一個古老的德意志和其現代標簽所帶的表像倣佛有一種格格不入的錯位。

  那時的我內心隱隱擔憂,我想起海涅那本《德國,一個冬天的神話》,但又掩飾不住興奮,開始期盼自己未來在這片土地上的各種可能。

  冬季的德國,街道安靜,黑白灰是本地人穿衣最常選擇的顏色,這讓整座城市更顯得沉寂而單調,若是見到一場大雪就已算得上足夠驚喜了。

  學習、生活,逐漸適應和融入當地人的節奏,但是,我和當地人之間倣佛一直隔著一層薄紗,似有似無,彼此之間是禮貌也是“生分”,是好奇也是試探。直到在一個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頗為了解的德國人,從明朝皇帝聊到文藝復興、從三國蜀地聊到巴伐利亞,我們天南海北地聊,認識他之後徹底顛覆了我對德國人人際交往很有距離感的印象。

  幾個月之後,這個德國人成為我在德國的第一任老板。當他提出要給我一份工作機會的時候,我強壓住自己開心的情緒,繃著臉冷靜地問清了工作內容和時間。德國老板後來告訴我,當時我淡定的反應像極了德國本地求職者,我笑著回答:“跨文化課程上學的求職技巧還好都留著。”內心深處長舒了一口氣。

  跟著德國老板,我參加了很多商務和政府活動,隨著工作配合度不斷增加,他還讓我和他一起回中國參加展會。從助理到翻譯,再到協調與後續跟進,工作強度不大,但讓我有了感受德國人另一種工作狀態的機會。以前總聽説德國嚴格遵守工作時長的意識極強,但我的這位老板卻在晚上和假期也常常工作,他的許多客戶同樣如此。當然,完全相反的例子也有,無論事情多著急都嚴格按照上下班時間來安排。但整體來説,和第一位德國老板共事的經歷,讓我對德國人的工作方式有了新的體會,也讓我意識到:對任何一個國度的簡單畫像,本質都是以偏概全。這裏的人或事並非像一本遊客指南那樣簡單,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要避免用“刻板印象”來待人接物。

  後來,我開始深入接觸翻譯工作,逐步學習找到自己的節奏。我參與了超百場政府及商務活動,接觸的德國人基本上是政府和經濟界的代表,這樣的場合能很好體現典型的“德式嚴謹”,也能讓人感受到明顯有意的距離感。

  回到國內工作近兩年後,我決定以半工半讀的形式重返德國攻讀研究生。來德後,我擔任中德中小企業工業園區的中方駐德代表,同時負責中德教育領域的部分工作。新的工作內容更加具體,我需要與德國許多不同領域接觸,這種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化所帶來的交際更具有挑戰性。雙方共同利益和彼此間的尊重包容是合作成功的基礎,每當看到雙方合作順利、一些德國人對中國的固有觀念有所改觀時,我心裏都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這也成為我下一次更好出發的動力。

  我記得一位人類學家曾提出過“多種價值取向”的觀點,他認為,不同時代的任何民族面臨著當時人類的共同問題,但每種價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會和個體中,只是最終呈現明顯差異化和偏好的區別。“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這句德國諺語倣佛也是每一個留德中國學子的內心寫照。時代洪流裏,中德兩國民眾之間的交往主題在推陳出新,共同面對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在此過程中的所有參與者都在書寫著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新歷史,不變的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理解與尊重。(作者係德國馬丁路德-哈勒維滕貝格大學政治學/德國文學與文化在讀碩士)

【糾錯】 【責任編輯:王曉陽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6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