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頻道
資訊

安徽含山“小紅稻米”上市啦

2022年11月09日 11:26:01 來源: 新華網

  11月3日,走進位于陶廠鎮的含山縣綠野供銷合作社糧食加工車間,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進行作業,忙得熱火朝天。而在車間一角,打包好的2000余袋“小紅稻米”碼得整整齊齊。車間內,陶廠鎮銅廟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李立正與村黨總支書記黃智田一起檢查著“小紅稻米”的加工、包裝情況。

  “‘小紅稻米’可是我們的‘心頭肉’。”李立笑著説,“這是我們村集體自種自養的特色農産品,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所以格外上心。”

  據李立介紹,去年他在走訪村民時,曾多次聽到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普遍種植一種紅色的稻米,口感好、營養高,一些老年人提起來都十分懷念。“我們那時候都叫‘十月寒’,因為要到十月份天氣寒冷的時候才收割。這米很好吃,就是現在比較少見了。”家住陶廠鎮西山村的龔玉雲老人回憶説。

  為啥從上個世紀的流行到現在的比較少見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李立特意請教了村裏的種田能手、種田大戶還有科技特派員。原來,紅米種植難度大、畝産量也不高,過去農民可選擇的余地不多,種啥也是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農民要追求糧食産量、大戶要追求經濟效益,導致紅米漸漸退出了舞臺,從當地群眾的飯碗裏漸漸消失。“超市裏也有賣紅米的,就是比較貴,一般舍不得買來吃。”龔玉雲笑著説。

  “物以稀為貴!”李立經過多方調研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繼續向種田能手請教、和村兩委班子交流,最終于2022年5月份,由村集體自種自養70畝“小紅稻米”,小范圍進行先期嘗試。

  “為了確保品質,我們特意從合肥一家種子公司找到了本地過去所種的紅米品種,全過程採用‘古法種植’,即不施化肥、不撒農藥,生産過程中人工插秧、人工除草……”李立介紹起“小紅稻米”的種植,如數家珍,“我們自己種了以後,才明白為啥老百姓都説這稻米‘難伺候’——人工管理需要非常精細,自身稻竿比較高、比較細,也容易倒伏。”據李立介紹,由于第一次種植,加上今年高溫幹旱天氣影響,今年的“小紅稻米”畝産量略低于預期,達到了畝産400余斤成品米的産量。

  “還是值得的!”李立説,“種植‘小紅稻米’既有當地群眾的情懷加成,也有紅米自身的營養加成,最後再算一算經濟帳,首次嘗試種植非常成功。”據了解,紅米營養價值高,具有補血、降血壓、降血脂等功效,非常契合當下人民注重飲食健康的需要。付正前是陶廠鎮遠近聞名的種田大戶,過去也有不少人問他有沒有紅米賣,結果都讓人遺憾。聽説了銅廟村“小紅稻米”上市後,付正前第一時間購入了500斤。

  “為了保證最終的成品口感好,我們在加工前自費購買了市場上的四五種紅米,會同村兩委班子、科技特派員、加工廠技術人員等邊吃邊對比邊交流,以調整我們的加工工藝,保證‘小紅稻米’營養不流失、口感也很好。”李立介紹説。出于對産品品質的信心,銅廟村將“小紅稻米”的單價定在了7.5元/斤的適中價格。李立介紹説:“這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以上,紅米畝産量低,但畝産值卻高出正常稻米200多元。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是因為高利潤伴隨著高風險,沒辦法實行機械化種植,人工成本較高。我們希望‘小紅稻米’的出現,能帶動一下大戶的積極性,我們也將圍繞‘小紅稻米’精益求精做好品牌建設,力爭讓‘小紅稻米’成為‘含山大米’旗下一顆耀眼明珠。”(李佑勝)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若宇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7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