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頻道
正文

江蘇常州:“三治” 助力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水準

2022年08月13日 09:20:16 來源: 新華網

  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江蘇常州通過智治、自治、融治推動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努力提高精細化、精準化為民服務能力,全面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全市社會治理效能行穩致遠。

  智治:智慧服務平臺讓社區服務“鏈入”尋常百姓家

  過去,曾被居民親切稱為“小巷總理”的許巧珍用“鐵腳板”走出了常州基層治理模式1.0版。隨著技術創新與應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2.0版治理模式正覆蓋村落阡陌。

  在常州經開區五一村,“數字五一”小程式將黨建引領、疫情防控、文明實踐等治理模組均囊括其中,係統還設置了公共、幹部、農戶三種用戶視角,讓更多角色參與智治。“以前想掌握一些社情民意,只能通過鐵腳板走訪或建立微信群,現在通過‘數字五一’這個獨立終端,每個人都可以及時跟我們展開互動。”五一村一名民警説。

  足不出戶、辦事高效成為社區治理看得見的A面,“奔跑的數據”則織密社區治理看不見的B面。常州打通資訊壁壘,利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整合面向居民群眾服務的資訊網絡,建設綜合性社區智慧服務平臺,推動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服務“鏈入”尋常百姓家。

  在戚墅堰街道,其攜手“社會治理合夥人”常州市通用自來水有限公司,在街道80周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家中裝上智能水表。若12小時內水表讀數低于0.01立方米,便會啟動預警報警係統,街道指揮中心一體化平臺將第一時間向老人對應的網格員“派單”,通過電話聯繫、到府核實了解老人現狀,實現“智”理破題“養老難”。

  自治:讓居民成為參與者、決策者、受益者

  “自己家的事,要自己想,自己做”的自治理念正成為常州居民共識,先後涌現出“好鄰居茶室”“民情氣象站”“流動小板凳”等一批基層民主協商議事品牌。

  在天寧區紅梅街道翠竹新村,“流動小板凳”議事會一改過去先定方案再徵求意見的模式,把議事“送”到居民家門口,推動更多人自願參與社區管理。會議規模雖不大,但要素齊全,有居民、專職網格員、物業、社工等多個群體代表參加。

  在黨建引領下,基層自治迸發出更多智慧和實踐。物業服務企業管理層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紅色管家”自治模式在全市推開;武進區南夏墅街道在安置小區建立了“百姓喜宴廳”,配置廚房灶具,為辦理宴席的居民提供社區公共空間;經開區率先推出“美麗庭院”,讓居民從打理好“小”家到共建好“大”家……“鄰里自治”“樓宇自治”“院落自治”“互聯網+居民自治”等“微自治”讓居民成為參與者、決策者,更成為受益者。

  融治:“人人社區”讓社區治理工作更有溫度

  讓人人都成為共治主體,創立于2013年的常州本土特色品牌“社區天天樂”不僅提供了舞臺,更提供了平臺。“人人可參與、處處可開演”,常州將高空拋物、散養寵物、毀綠種菜等社區治理難題融入節目,讓居民在互動中自查自省,實現從文化認同到社區認同。

  在“社區天天樂”帶動下,常州鐘樓區已培育出1300個文化類社區社會組織,基層治理活力源源不斷。

  走進鐘樓區五星街道禦水華庭社區,人人興趣小屋、人人直播間、人人工匠屋、人人智慧體育健身中心為社區居民增添了許多好去處。社區還通過成立“人人社團俱樂部”,創立“串·聯”工作法,傳遞“串門”“聯結”的生活理念,“沒事串個門”讓居民感情越“串”越親,社區工作越“串”越順。

  以“參與共同體”“自律共同體”“互助共同體”“成長共同體”為思路,五星街道還通過項目化運作、清單式推進,率先探索建設“人人社區”, 推動社區治理工作更有溫度地開展。

  除“人人·串門”模式外,五星街道白雲新村社區推出“人人·院落”模式,集聚能工巧匠、社區能人、居民群眾,重塑大院生活“煙火氣”;三堡街以“人人·街坊”模式串起沿運河街裏街坊,形成以“社區為家,街坊為親”的氛圍,增強鄰里間的守望互助;“人人傳習社”“人人解憂鋪”“人人創益臺”融合黨員、居民、社工以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吳瓊 王璐璐)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