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重慶1月5日電(李元元 陳雨)小寒將至,重慶珊瑚公園,水清、岸綠、景美,不少市民在此享受難得的冬日暖陽。
建設海綿韌性基礎設施,修葺完善濱水岸線……曾經因水體淤積、設施老舊幾乎被人遺忘的珊瑚公園,在系列整治後,變身為融合山城特色水、山、燈、影等元素的濱水空間,成為游客、市民休閒打卡新地標。
不僅是珊瑚公園,近年來,重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落實川渝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紮實推動美麗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持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助力繪製長江綠色振興圖。

治理後的銅缽河,岸綠景美,碧水如畫。新華網發
共治川渝跨界污染 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河水清澈,水草搖曳,兩岸植被茂密,這是如今銅缽河的模樣。“河水很乾淨,我們都喜歡在這裡散步。”附近居民説。
銅缽河是長江4級支流,流經重慶市梁平區和四川省大竹縣、達川區。這裡曾因為污染嚴重,無人願意接近。作為跨界河流,銅缽河如何實現從“黑臭”水質到水清岸綠的轉變?川渝兩地給出的答案是協同治理水污染。
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江毅介紹,為了給銅缽河“刮骨療傷”,川渝兩地共同簽署了《達州—梁平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印發了《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建立完善了覆蓋市、區、鄉鎮三級的聯席會商、聯防共治、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實現了常態化的聯防聯控。推動污水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加強環境問題聯查聯辦、強化亂排亂放共治共管……系列措施後,銅缽河一改曾經的“黑臭”水質,穩定達到水域功能要求。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一直以來,跨界河流因為上下游、左右岸分別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劃,生態保護往往難以形成合力,成為水污染治理的難點所在。而現在,川渝兩地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攜手治理銅缽河,對破解這一難題進行了有益探索。
銅缽河的“涅槃重生”是川渝攜手守護一江碧水的縮影。為攜手共護一江碧水,川渝兩地開展了涪江、南溪河(興隆河)流域聯防聯治,開展了大清流河流域水環境問題整改“回頭看”聯動督察,開展了瀨溪河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川渝聯合應急演練。此外,川渝兩地還實施跨省市排查暗訪,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辦公室,聯合開展巡河;推動河流上下游數據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監測跨界河流水質。
2023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Ⅱ類,全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25個川渝跨界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作18條經驗做法中的其中一條,獲全國推廣。

航拍治理後的大渡口大濱路葛老溪段。新華網發(楊敏 攝)
重塑“兩江四岸”生態功能 讓長江岸線“顏值”更秀麗
沿着江邊漫步、在彩色步道鍛煉身體、觀景&上賞風景……前不久,重慶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葛老溪段項目正式開放,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
“兩江四岸”治理提升葛老溪段項目位於大渡口區長江北岸,總長度3.3公里,總面積65.4公頃。重慶市大渡口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葛老溪沿岸的主要治理“手術”包括生態環境治理、公共空間打造、岸線治理、濱江步道建設等。在治理過程中,大渡口以“藝術+文旅”為主題,以“江州藝渡,石灘尋趣”為願景,打造了集民俗體驗、親子游憩、科普教育為一體的藝術休閒水岸。
該負責人&&,葛老溪段項目投用後,不僅進一步增強了片區生態承載能力,提升濱江“顏值”“氣質”,也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休閒娛樂的濱水空間。
兩江四岸地區是重慶中心城區的發展主軸、重要的人文匯聚之地、商貿發展之地,其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層疊錯落的山城建築、萬家燈火的山城夜景,共同造就了重慶最具活力魅力的城市煙火氣的區域。
為提升“兩江四岸”顏值,重慶啟動了“兩江四岸”核心區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從凈化岸線環境、補齊功能設施、優化綠化燈飾品質和治理公共空間四個方面提升城市整體風貌,重塑生態功能,建設美麗重慶。
為打造長江流域最美岸線,重慶還實施了河湖岸線整治保護、沿江化工污染治理、尾礦庫污染治理、三峽水庫消落區綜合治理等工程。到2027年,三峽水庫消落區庫岸環境治理達到100公里,“兩江四岸”核心區岸線及濱江區域環境整體顯著提升,沿江化工産業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

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內,工作人員操作機器人進行焊裝作業。新華網 陳雨 攝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繪製長江綠色振興圖
衝壓、焊裝、涂裝、總裝……在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的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內,機器人與工人協同作業,完成整車生産的全流程,高質量交付到消費者手裏。
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安全環保負責人董楚傑介紹,作為重慶本土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賽力斯汽車積極踐行綠色生産,採用“浦石轉輪+RTO焚施系統”等多種節能環保措施以及可再生資源和循環利用技術,控制廢水、廢氣、廢液等污染物的排放。2022年,賽力斯汽車榮獲重慶市“綠色工廠”和“川渝節能環保優秀獎”。
重慶市沙坪壩區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政委孫忠宜介紹,近年來,沙坪壩積極優化能源結構,引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光伏發電等一批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陸續投用。截至目前,沙坪壩高技術産業完成産值超2270億元,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持續提升。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彭楓説,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
為建設美麗重慶,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近年來,一次次綠色轉型在重慶上演:
重慶忠縣以做靚生態産品為切入點,建設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實現了“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橘城”的嬗變,走出了産業發展“高價值”與綠水青山“高顏值”的生態富民新路;大渡口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單位産值論英雄”,重點培育附加值高、産業鏈長、環境友好的産業集群;渝北在修復礦山生態的基礎上,對礦區田、水、路、林、村進行提檔升級,將礦山景色從“待字閨中”到“喚出門來”,實現了廢棄礦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蝶變……
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如今的重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之城、綠色之城正吸引着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