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位於長壽的西南地區最大供氫中心建成投用。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又可持續。重慶氫能産業目前有着一份怎樣的“家底”,未來還有啥新打算?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通過一體化將成本降了三成多
此次投用的氫燃料電池供氫加氫一體化項目,最大的亮點是把氫能産品綜合成本降了下來,比常規氫氣生産低了三成以上。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先來看氫能的成本構成:氫能産業鏈主要包括制氫、儲運氫和加氫站建設。從産業鏈成本來看,制氫成本佔比最重,達到了55%,儲運氫成本佔30%,加注氫佔比15%。
“一體化項目,將制氫、儲氫、運氫環節的成本都降了下來。”中國石化川維化工發展規劃部專家周昌貴&&。
原來,川維化工在生産天然氣合成甲醇工序時,會産生富餘氫氣即粗氫,氫含量為96%—98.5%。粗氫可通俗地理解為工業“尾氣”,為將“尾氣”變廢為寶,川維化工採用自研的變壓吸附技術,對粗氫回收提純,使其成為純度高達99.999%的高純氫。這些高純氫再通過短距離管道運輸至加氫站,直接降低了運輸成本。
與此同時,由於採用公司自有技術裝備,並依託工業生産線原有的環保設施,加上一體化裝置佔地面積少等有利因素加持,讓川維化工高純氫的生産成本比一般制氫企業低了三成以上。
不僅成本低,質量還更好。如上所述,川維化工高純氫的純度高達99.999%。而目前現有的制氫工藝,原料氫含量普遍較低,通常只有40%—50%。
“該項目為我國綠氫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了更低成本、更加環保的參考方案和模式。”周昌貴認為。
一個巨大市場吸引央企持續“加注”
有數據顯示,2050年全球氫能源需求將增至目前的10倍,全球氫能産業鏈産值將超過2.5萬億美元。
《中國氫能産業發展報告2020》預計,2050年,我國將進入氫能社會,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佔比將達10%,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3000萬輛,氫氣需求量達6000萬噸。
重慶提出,要穩步推進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等設施設備建設,與成都共建“成渝氫走廊”。
為服務重慶氫能産業發展,中國石化在渝加快構築“制、儲、運、銷、研”氫能全産業鏈,今年以來動作頻頻。除了12月20日投用的一體化項目外,12月1日,這家央企還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支持鼓勵氫能加氫站和儲運新技術發展。
事實上,合作由來已久。早在2021年9月,我市投運了首座加氫站——重慶半山環道綜合加能站,這是中國石化重慶石油分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成功應用儲氫井技術。
目前,該公司已在渝投運4座加氫站,後續將持續推進加氫網點布局,織密中心城區氫網絡,加強重點區域布點,助力打通“成渝氫走廊”。同時,積極探索氫能領域的科技創新應用,聯手科技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協助重慶市規範氫能相關技術標準的編制。
今年重慶氫能汽車産業産值有望超過百億元
以開放的市場吸引中國石化在渝布局氫能産業,只是我市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集群已初步形成。為加速重慶汽車産業“氫”裝上陣,今年全市將推廣1000&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行,培育氫能汽車産業鏈企業超過50家,實現年産值超過100億元。
今年以來,重慶車用氫氣快速發展:1至11月,全市車用氫氣累計銷售量277805公斤,同比增長607.9%;預計2023年度車用氫氣銷售量將超過30萬公斤。
與此同時,我市正全力推進車用加氫站建設。目前,重慶在建加氫站3座,計劃2024年建成投運。我市還在一些區縣增設加氫功能選址確認。
為強化氫能應用,我市已經明確“兩區兩線”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發展計劃。按照相關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累計建成100座綜合能源站,其中具備加氫功能的不少於15座。
相關區縣也積極謀劃布局。兩江新區正推動布局“近期6座+中遠期6座”加氫站建設實施。長壽區規劃布局5座含加氫功能的綜合能源站,並開展輻射西南的供氫母站試驗項目。沙坪壩區、潼南區等區縣,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作為物流貨運行業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積極開展加氫站選址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