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用顛覆式創新解決行業痛點 看長安“老司機”如何馳騁新賽道

長安生産的新能源汽車整裝待發。通訊員 王加喜 攝/視覺重慶

  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産量達到121.42萬輛,再次登頂“中國汽車第一城”。

  有此成績,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新能源汽車産量達39.14萬輛,同比增長150%。其中,龍頭企業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銷售新能源汽車29.9萬輛。這意味着,重慶每賣出10輛新能源汽車,其中有7輛都是“長安造”。

  160年建廠史,40年造車史,長安這位“老司機”把油門踩到底,在新賽道上跑得飛快。

  然而,新賽道並非一路平坦,能跑出 “加速度”,“老司機”碾過許多坑、邁過許多坎。

  用項目跟投和重新選聘破除企業痛點

  國內最先推出電動汽車的車企是誰?

  答案是:長安!早在2009年,他們就推出了國內第一款純電汽車——奔奔MINI EV。

  遺憾的是,長安雖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由於動力電池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充電時間過長、電池容量小、電池壽命短和散熱不良等不足,奔奔MINI EV直到2017年才登上工信部新能源車型推廣目錄,從2018年4月起才開始有銷量數據,且大部分時間每月銷量都不足1000輛。

  後來,長安推出的純電車型E30、逸動純電動和歐諾純電動,也都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波瀾。

  而彼時的中國汽車産業,一場新能源汽車變局大幕已經拉開——比亞迪以超10萬輛的銷量牢牢佔據榜首,同為國企的北汽和上汽也分別有4.6萬輛和2萬輛銷量,“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特斯拉開建上海臨港工廠攪動汽車江湖。

  連續推出4款電動車,結果都沒能激起大的反響,問題出在哪?

  “是慣性!”長安董事長朱華榮説,當企業處於戰略轉型期,最大的敵人就是慣性,慣性會讓企業失去想象力和動力。

  他分析,當時的長安內部存在兩種慣性——

  一種是成功慣性,尤其是讓産品獲得銷量成功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如今汽車的技術、産品、用戶、商業模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前幾年越成功的企業,越容易掉進慣性陷阱。

  另一種是責任慣性,國企承擔着較大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當企業需要轉型時,體制和機制的約束限制了“賽車的方向盤”,使其難以靈活轉向。

  “如果沿着慣性往前走將是一條死路,因此即便阻力再大,也得把頭調過來。”朱華榮説。

  2017年起,長安內部實施了一次分配機制的改革:推行“項目跟投制”,打破企業轉型的慣性阻力、提高産品成功率。

  所謂“項目跟投制”,即每款量産車項目都有明確的銷量、利潤、市佔率指標,項目裏的核心人員,即研發、製造、銷售、工藝、品牌、策劃等中層以上管理幹部,按照自願原則拿出一定的金額來“投資”。如果項目達標,不僅投資款能全額返還,跟投人還能獲得相應比例的激勵;如果項目凈利潤超額完成目標,跟投人能享受到超額部分的利潤分紅。

  “‘項目跟投制’效果很好。以長安CS75為例,項目組拿到了900多萬元的獎金。其實,如果他們膽子更大一點,跟投到頂100萬元的話,我算了一下,最多可以分到2700萬元獎金。”朱華榮説。

  與此同時,長安還在2022年初幹了一件震驚業內的大事。一開年,長安就宣布:公司所有部門總經理及中高層管理人員全體解聘,重新選聘。

  這是長安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人事變革,涉及人數多達百人,遍及各大工廠以及各核心部門。

  “我們想打破過去‘能上不能下’的體制弊端,讓能幹的人有更大舞&。”長安一位高層人士&&,這是長安面向市場、在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中邁出的關鍵一步。

  此舉很殘酷。經評價不適合的原部門中高層,只能去競聘其他崗位,若未能聘上,則去長安學習中心學習。

  但也很有效。一支敢於創新、敢於擔當、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年輕化幹部隊伍迅速組建起來。

  “不破不立”。乘人事改革之風,長安還在新能源板塊大刀闊斧推進了兩項新舉措。

  一是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建立全球協同技術創新中心、全球聯合産品創新中心、全球開發營銷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創新及香格里拉産業創新聯盟。二是成立新能源事業部,推動新能源業務獨立。長安新能源也成為汽車央企中最先進行混改的企業。

  通過將內部的新能源技術資源進行整合,長安加快研製更多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並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引進和儲備。

  深藍汽車首席戰略官陳立華&&,如今深藍研發團隊的許多核心成員都是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

  用顛覆式創新解決行業痛點

  發動機熱效率突破44%,純電驅動電機最高效率98.10%,1升油發電3.63千瓦時……這些指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2024年3月,長安正式發布行業首創的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新藍鯨動力。新藍鯨動力不僅技術指標領先,還兼具混動與增程功能,並能在兩者之間自動切換。

  混動好,還是增程好?由於兩者技術路線不同,讓這個問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猶如“魚”與“熊掌”。增程式電動車綜合行駛里程更長,而混動式電動車的高速行駛動力表現更佳。

  “常言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偏偏要打破常規。”陳立華説,長安的想法是:打造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一攬子解決用戶關於充電、省油、行駛里程和功能等方面的痛點,達到一個技術上的“最優解”。

  這個想法很“大膽”,要求在內燃機、電動機和電驅等方面有極高的綜合研發能力。過去,曾有車企試過,但做出來的産品均不理想。

  “這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藍鯨混動項目英國中心總工程師Martin Joyce坦言,要實現這個大膽的想法,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在長安新藍鯨動力實驗室,墻上挂着兩個鐘,分別顯示北京和倫敦時間。過去幾年,長安的研發團隊在這裡通過投影屏幕,重慶和伯明翰的研發人員進行過無數次跨越半個地球的探討和爭論。長達幾百個小時的樣機實驗,上百次的調試優化……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

  就這樣,新藍鯨動力的技術“積木”一塊塊搭建起來,通過模組化,將發動機、電機、增程器等一體化創新提升,實現了全球首創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可滿足混動、增程在動力方面的所有需求,樹立了新能源動力“新標杆”。

  前幾年,電動車由於續航、補電、成本等技術不成熟,發展進度緩慢,長安也在這個環節吃過虧。為解決這一難題,長安研發出“原力電動技術”。

  這一技術將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多個部件集成於一體,擁有1200公里超長續航,同時還有高頻脈衝加熱技術,有效解決了汽車動力電池冬天“趴窩”的問題。長安在“原力電動技術”上擁有的專利,達到了1100件之多。

  自身的短板是補齊了,但還有一個痛點沒有解決——電池的安全問題。這不僅是長安的痛點,更是行業的痛點。

  對此,長安研發出了“金鐘罩”電池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定向排氣、全時預警、超壓密封、絕緣阻隔等7項措施,實現對電池的層層防護。在中國汽研的專業測試中,無論是水浸、火燒、針刺,“金鐘罩”電池的安全性都達到了國標的兩倍以上。

  今年年初,《2023年中國汽車專利數據統計分析》出爐。在發明專利授權量方面,長安以1417件位列第四,同比增幅達51.88%;在專利公開量方面(涵蓋所有類型),長安以9322件的專利公開量和27.82%的增長率躍居榜首。

  找準時機放“大招”搶佔新賽道

  “發力新賽道,我們有了‘本錢’。但何時發力,也需要‘技巧’。”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2020年以前,長安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兩大基本判斷:一是技術尚不成熟;二是市場尚不成熟。

  當時,市場上一輛國産燃油車,其發動機帶變速器只要1.5萬元,但是換成續航500公里的電池包就要7萬元。大多數消費者都不願意為這麼高的成本買單。

  因此,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非常態。一頭,是以五菱宏光MINIEV為代表的低價電動車,每台價格4萬元左右;另一頭,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端電動車,價格在30萬元以上。這些産品,瞄準的目標都是家庭第二輛車。原因很簡單:基於里程焦慮、安全焦慮,大部分購買第一輛車的家庭,仍然會選擇燃油車。

  長安認為:一個成熟的市場,應該是“兩頭小中間大”,呈紡錘形結構。什麼時候中間市場起來了,長安發力的時候也就到了。

  時機説到就到。2021年起,國家為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了一攬子優惠和引導政策,此外,路權、上牌權以及公共領域的強制和倡導,都刺激了這一産業發展。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各廠家投放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達到236款,比2018年增長一倍。

  長安等待的時機終於出現。於是,長安把憋了好久的“大招”一股腦放了出來——

  長安旗下啟源推出4款車型,價格區間覆蓋8萬元至17萬元。其中啟源E07是全球首款量産可變新汽車,被譽為中國汽車數智化進階的里程碑之作;

  深藍推出3款車型,它們擁有“超級增程”標籤,以及NID3.0+APA7.0無憂領航技術等技術成果,價格在15萬至22萬元之間;

  阿維塔11和阿維塔12雙雙斬獲設計界“奧斯卡”——德國“紅點最佳産品設計獎”,價格位於三四十萬元區間。

  上述産品一經推出便一炮而紅。今年1-6月,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30萬輛,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第四,且與第三名的特斯拉、第二名的吉利差距很小。

  不僅在國內發力,長安的新能源戰略也延伸到海外。

  6月28日,泰國羅勇府偉華工業園四號區域,一排嶄新的白色鋼制廠房已具雛形,廠房內各種設備正加緊安裝。

  這裡是長安的第一個海外生産基地——泰國基地,它集涂裝、總裝、焊接、發動機總裝、電池組裝等於一體。2025年一季度,第一批新能源汽車將在這裡下線,首期年産能可達10萬輛。

  在朱華榮看來,要成為世界級品牌,就必須強化新賽道競爭力,並加快布局全球市場。根據長安的全球化“海納百川”計劃,到2030年,將打造2款全球銷量突破50萬輛級的“全球經典車型”,並實現“全球産品同步開發+區域差異化開發”的“一區一策”“一國一策”。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