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立秋,銅梁安溪鎮龍峰村天氣依舊炎熱。在村裏的一處廠房,人們熱火朝天忙碌的場景,似乎比天氣還要火熱。
“一個盒子裏裝96袋,一袋80條到100條蚯蚓,大家辛苦點,加快進度。”忙碌的人群裏,38歲的張鴻川一邊和趙學禮、胡之鳳等村民把一箱箱蚯蚓裝上廂式貨車,一邊叮囑着大家,“一車33件,每一個盒子裏都要加冰袋哦。天氣熱,不加冰袋蚯蚓要死完。”這一整車超過30萬條的蚯蚓,將發往大足的各家漁具店進行銷售。
自2016年開始養殖銷售蚯蚓,如今張鴻川每年銷售的蚯蚓已超過10億條,銷售額逾千萬元。小小的蚯蚓,“拱”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養蚯蚓第一年收益超過5萬元
張鴻川為何會想到養殖蚯蚓呢?
“我喜歡釣魚,經常聽到有釣友説很難找到蚯蚓。”2015年夏天,張鴻川聽説了一件事情:一車由成都運送至重慶菜園壩的蚯蚓,在半小時內被聞訊趕來的釣友搶購一空。
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為什麼不自己養殖蚯蚓呢?”張鴻川敏銳地發現了商機。
要養殖蚯蚓,就要學習養殖技術。多方打聽後,張鴻川於2016年年初趕到四川雅安一處蚯蚓養殖場學習,“回來後我就在菜地上建了種場,開始嘗試養蚯蚓。”
要養殖好品質的蚯蚓,良好的土壤環境必不可少。“要改造土壤,最好的是牛糞,羊糞和豬糞差一點,雞鴨糞就不行。”張鴻川將牛糞進行高溫發酵,使糞便的pH值保持在8左右,再按碳氮比20:1的營養要求進行配比。這也讓牛糞變廢為寶,成為蚯蚓生長繁殖的沃土。
通過反復對種場的蚯蚓進行自繁自養和提純復壯,張鴻川又將自家一畝多地改造成了蚯蚓專業養殖場,培育出達到商品化要求的蚯蚓。
“養出了蚯蚓就要找銷路,我就騎着摩托到鎮上、城裏的漁具店去推銷。”讓張鴻川欣喜的是,蚯蚓的銷路很好,當年他的養殖收益就超過了5萬元。
全國各地每年“送”來超10億條蚯蚓
“蚯蚓的市場需求很大,所以我的養殖規模一年比一年大。”規模最大時,張鴻川養殖了30余畝蚯蚓,每年消納周邊近10家養牛大戶的牛糞,“一畝地一年産蚯蚓3000斤左右,每斤蚯蚓售價約8元。”
不過,蚯蚓養殖也並非一帆風順。“蚯蚓怕高溫,土壤溫度超過40℃就會死亡。”有一年夏天,因天氣炎熱又未及時給土壤降溫,張鴻川的1萬多斤蚯蚓全軍覆沒,損失了10萬餘元。
慘痛的教訓,讓張鴻川意識到家庭作坊式的養殖方式並非長久之計,“當時正好有一些村民想學習蚯蚓養殖,我發現這既是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辦法,也能降低養殖風險。”
張鴻川發展的第一個養殖戶,是銅梁大廟鎮的李世兵。2019年,60歲的李世兵用自家的七分地開始嘗試養殖蚯蚓,當年收入近3萬元。李世兵的成功,讓張鴻川找到了蚯蚓養殖的一條新路,“養蚯蚓投入不高,而且主要靠人力,很適合留在村裏的老人和婦女來做。”
於是,張鴻川決定向有意向的村民提供蚯蚓種苗和飼料並承諾包技術包回收。近年來,隨着張鴻川及其創立的品牌“川哥蚯蚓”影響力不斷擴大,張鴻川的加盟養殖模式已向全國推廣。
目前,已有167家遍佈全國各地的蚯蚓養殖戶加盟“川哥蚯蚓”,每年由全國各地運送至龍峰村的蚯蚓超過10億條。
“鄉土網紅”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超過10億條的蚯蚓,又被張鴻川通過各種渠道銷售至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
以前,“川哥蚯蚓”的銷售渠道主要是漁具店等線下實體店。2022年,張鴻川開始通過抖音、淘寶、拼多多等線上&&銷售蚯蚓,“比如我的抖音號粉絲只有兩萬多,但這兩萬多粉絲都是精準粉絲,是可以直接産生銷售額的。”
如今,時常活躍在網上的張鴻川是銅梁區委網信辦重點培育的“鄉土網紅”,他既扎根農村基層,又能熟練運用網絡&&,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以‘一鎮(鄉)一網紅,村村有代言’為建設目標,選擇熟悉鄉村文化、旅游或農特産品情況,能夠熟練運用網絡&&,帶農益農增收、促進就業創業的本土人才進行重點培育。”銅梁區委網信辦負責人&&,銅梁將努力發揮“鄉土網紅”的示範引領作用,助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助力鄉村振興。
“現在我自己只養殖着8畝左右的蚯蚓,主要養殖蚯蚓種苗,同時作為培訓基地,為有養殖意向的村民提供技術培訓。”作為“鄉土網紅”,張鴻川的基地常年為周邊村民提供20余個工作崗位,每年支出的勞務費用超過50萬元。
“我在基地工作量不大,就是把蚯蚓分裝進小盒子或小袋子,然後裝箱發貨,每個月能賺2000多元。”村民趙學禮已年過七旬,在家門口有份事情做讓他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