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假志願服務 真信息“陷阱” 317位農村老人個人信息為何被“盜”

  八月二十日,檢察官對侵犯農村老人個人信息案進行回訪,並開展法治宣傳。(受訪單位供圖)

  “叔叔孃孃,我來幫您激活電子醫保卡,您配合掃臉識別就行,很簡單。”

  “要得,謝謝你年輕人,人老了,就是弄不清楚這些……”

  ……

  在我市一些農村,一群看似熱情好心的年輕人,打着志願服務的幌子開展為老服務,實則佈下信息陷阱,只等老年人“上鉤”。

  這究竟怎麼回事?

  假志願服務

  真信息“陷阱”

  “叔叔,剛才人臉沒識別上,需要再來刷一下臉……”2022年,胡原等8人成立團隊打着志願服務的旗號,在為村民提供激活醫保電子憑證服務的過程中,主要針對沒有使用智能手機的農村老年群體,秘密竊取其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信息和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並註冊一些具有金融性質的App賬號。而後,胡原則將這些註冊的賬號一併打包,予以出售牟利,非法獲利近20萬元。

  案發後,胡原等8人被公安機關抓獲,後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移送江津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檢察機關受案後,通過審查支付交易明細、證人證言等相關證據材料,認為胡原等8人的行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提起公訴。

  2024年1月,江津區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胡原等人有期徒刑6個月至3年,並處罰金6千元至4萬元不等。

  “原來刷臉也是有風險的,沒想到自己的身份信息還這麼重要,我以後可得小心,好在有檢察官幫我們把了關。”近日,江津區油溪鎮村民毛強説起先前被騙的事仍心有餘悸。經查,在此案中,有317位農村老人掉入信息“陷阱”。

  大數據篩查

  317個非法註冊賬號“浮出水面”

  刑事案件雖然落下帷幕,但胡原等人的行為,不僅僅觸犯了刑法,還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侵害。2024年2月,江津區檢察院將本案線索移送至重慶市檢察院五分院。

  “數字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對公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財産安全尤為重要。農村老人因防範意識較弱,在獲取信息、使用智能設備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個人信息極易受到侵犯。”五分院審查後認為,胡原等8人非法出售的賬號具有金融賬戶屬性,會導致涉案農村老人的個人信息一直處於被冒用的極大風險中,還可能為下游違法犯罪行為提供金融工具,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到侵害,必須進一步消除危險。

  要想讓受損的公共利益得到保護,消除隱患,就得從源頭着手。因此,如何找到被非法售出的賬號,即是“解題”關鍵,也是調查難點。

  “網絡犯罪往往具有複雜性,隱蔽性,調查取證相對有難度。”五分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介紹,為精準鎖定被售出賬號,該院通過“大數據建模+檢察技術輔助”的方式,分別調取了2000余條賬戶註冊數據、近3萬條醫保數據、4000條身份信息數據,對“涉案時間、涉案區域、被侵權人年齡”等關鍵要素進行數據碰撞比對,同時對已刪除賬號數據進行恢復,並逐一核對被侵權人,最終確定317個賬號被非法註冊並售出。

  2024年4月,在沒有相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情況下,五分院就胡原等8人侵犯農村老人個人信息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8名被告協助被侵權人登出已查明的涉案賬號,消除社會風險,按照各自獲利金額計算勞務時間,向農村老人群體提供公益服務,並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近日,五中法院開庭審理本案,胡原等人全部認可檢察機關認定的事實,並接受全部訴訟請求,遂達成調解。

  做好“後半篇文章”

  再凍結500余個異常賬號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隨着數字社會中個人信息價值的日益明顯,農村老人由於信息獲取率低、防騙意識弱,其個人信息逐漸成為受侵犯的重災區。

  如何幫助農村老人築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火墻”?今年5月,五分院在全面梳理問題的基礎上,將此案情況向相關部門進行通報,並就如何做好預防工作進行了溝通交流。

  獲悉相關案情後,相關部門立即採取行動,一方面建立全市統一的推廣人員身份甄別機制;一方面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採取行動,對全市其餘地區進行排查,通過風險評估和核查比對,查出500余個存在冒用風險的異常賬號,並進行凍結,從更深程度、更大範圍斬斷下游灰色交易或違法犯罪,切實保障農村老人群體個人信息安全。(文中涉案人員均為化名)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