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劉朝暉在完成飛行後讀取無人機所獲取的測繪數據。(受訪者供圖)
8月的重慶,驕陽似火,人們都不願長時間待在戶外。但對劉朝暉和同事們來説,這是飛無人機最好的季節——光線充足、雲量少、能見度和通透度都很高。
顧名思義,無人機是一種不載人的飛行器。常見的小型無人機可以成為“會飛的照相機”,而大中型無人機可用於警務、城市管理、農業、地質、氣象、電力、搶險救災等諸多領域。
指揮無人機去完成各項任務的人,就是無人機操控員。根據今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持有無人機操控員執照的人數已超過了22.5萬人。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的無人機操控員劉朝暉便是其中一員。他的“飛齡”已近10年,平均每年要“陪”無人機飛行上萬公里。
頭頂烈日
指揮大塊頭翱翔天空給溪口鎮拍“全身照”
不久前,劉朝暉和同事帶着兩架專業測繪無人機,開車趕到了秀山縣溪口鎮。他們要在這裡採集實景三維數據,通俗地説,就是用測繪無人機給溪口鎮拍攝“全身照”。
這張“全身照”並不好拍。
他們首先踏勘無人機起降地點——場地地面需要相對平整,附近無高塔、建築物。
隨後,將無人機的部件從箱子裏拿出來,組裝成翼展達4米的固定翼無人機;利用電腦對無人機的航線進行規劃,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飛行參數。
接下來,是給無人機裝上電池,檢查相機等設備和飛行姿態後,上傳航線到飛控。
至此,準備工作結束,一切正常。
無人機緩緩起飛,按照規劃的航線飛行2—3小時,拍攝測繪圖像。
在這期間,劉朝暉和同事寸步不離地守在電腦旁邊,隨時關注無人機的飛行狀況。
無人機安全降落後,他們迅速將無人機拍攝到的影像和數據下載到電腦上,並拆卸無人機,準備前往下一個工作點。
整個工作過程長達四個多小時,要知道,這可是夏季一天中最熱的時候。
精準測繪
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三維底座
測繪無人機的起降點往往在山間野外,操控員不僅要頭頂烈日,還得忍受蚊蟲叮咬。“條件確實艱苦,不過我們早已習慣了。”劉朝暉説。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遙感應用所所長何宗介紹,與普通無人機不同,測繪無人機所拍攝圖像精度極高,可以用於測量和計算實際距離。
因此,測繪無人機主要用於地表的正攝圖像拍攝、實景三維圖像拍攝,還可以結合雷達進行激光點雲應用,測繪地形地貌。
而實景三維時空數據是數字重慶建設的時空底座,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基礎數據。重慶的數字城市三維底座就是基於大量的實景三維圖像搭建起來的。數字空間中的道路、建築乃至一草一木,都可與實際情況一一對應起來。
而無人機操控員的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圖像的質量。
例如,在拍攝實景三維圖像時,無人機會採用不同的傾斜角度進行拍攝,再由後期人員把多張不同角度的高清圖像拼接起來,形成立體的實景三維圖像。
拍攝時,無人機不能在圖像中留下自己的影子。這就需要無人機操控員選擇好角度,在太陽位置最理想時進行拍攝。
不僅如此,無人機操控員還需要處理各種驚險突發狀況。
3年前的一次測繪中,劉朝暉使用的無人機突然“死機”,無法接收信號,不能自動降落。
他當機立斷,切換到手動模式,指揮無人機從數百米高空慢慢下降,同時用肉眼觀察無人機的飛行姿態,不斷調整機身角度,盡可能讓降落過程平穩。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努力,這&“死機”的無人機終於平安降落。
“空杯心態”
苦學專業知識、弄懂行業需求才能當個好“飛手”
包括劉朝暉在內,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的無人機組共有6名無人機操控員。自2015年以來,測繪無人機飛行里程累計達到30萬公里,其間無一起安全事故。
“作為一名無人機操控員,安全守法是底線,弄懂行業需求是關鍵。”劉朝暉&&,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無人機操控員,必須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考試,取得由權威機構頒發的相應行業及等級的無人機駕駛證,此外還得掌握所從事行業的相關背景知識。
“有志於成為無人機操控員的年輕人,要有‘空杯心態’,要在具體崗位上腳踏實地學習行業知識,並將無人機操控技術和行業需求結合起來。”劉朝暉建議。
全市的三峽危岩風險隱患監測巡查、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調查監測評價等工作中,都有無人機的身影。
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還承擔着重慶市應急救援地理信息服務隊的職能。作為“空中之眼”,無人機能夠迅速獲取災前、災中、災後影像數據,為有效開展現場救援、災情監測和災後評估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支撐。
因此,每年汛期,地質災害出現後,無人機組都要第一時間奔赴前線,利用無人機採集災情數據,為應急指揮、監測預警、搶險救援和恢復重建提供一手資料。
今年以來,無人機組為酉陽龔灘鎮河坎上滑坡監測預警提供了各類影像數據,還向墊江、豐都、忠縣在汛期受災的11個鄉鎮提供20多幅災前遙感影像專題圖,為當地搶險救災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悉,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統籌指導下,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近年來充分發揮無人機“天空之眼”獨特優勢,已為我市危岩地災、森林火災等60余起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了數據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