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仕芬正在給小叔子張如雄喂飯。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重慶忠縣拔山鎮古塘村三組,每個炊煙升起的傍晚,村民必定會聽到73歲的肖仕芬婆婆不變的叮嚀。
“肖二,我在做飯,不要亂跑哦。”“嗯”
這樣的一唱一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肖仕芬口中的“肖二”是她68歲的小叔子張如雄。嫂子為何會跟小叔子生活在一起?
時間撥回到52年前。
那一年,21歲的肖仕芬與同村的張如品結婚了。一同走進肖仕芬人生的,還有丈夫那個大腦先天性發育不全的小叔子張如雄。
“以後他父母走了,難道你去照顧小叔子嗎?”這樣的家庭讓兩人的感情遭到了肖仕芬父母的強烈反對。
但是,在肖仕芬看來,張家老大張如品為人踏實、勤勞、人品好,張家兩代人是“包袱”她也認。
即便是52年後的今天,答案依舊沒有改變,
“是緣分,讓我來到了張家,和肖二成為了一家人。我相信這是老天賜給我的緣分,我從不後悔。”
彼時,現實還是給肖仕芬“上了一課”。
2000年,肖仕芬的婆婆因病去世,留下了年邁多病的公公和智力僅有兩三歲孩子水平的小叔子張如雄住進了肖仕芬家中,兩年後,公公也去世了。臨走前,老人拉住張如品的手叮囑:“你要把老二服侍好哦。”遺願留給了丈夫,兌現的卻是肖仕芬——丈夫常年外出務工,肖仕芬承擔起了照顧小叔子的全部責任。
小叔子很少説話,也不知道吃飯穿衣,常常隨地大小便,肖仕芬就像對小孩子一樣,不厭其煩教他睡覺脫衣服、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吃飯端碗、上廁所等,實在不行,只好幫忙穿脫衣服,牙膏牙刷、洗臉盆、飯碗送到手裏,洗腳水送到跟前,甚至幫忙擦屁股、剪手腳指甲,身上出汗了還幫忙洗頭洗澡換衣服。
2022年,張如雄不慎跌倒引發腦出血,後又出現腦血栓,先後兩次入住忠縣中醫院,肖仕芬24小時守在病床旁照顧,20多天裏一口一口喂水喂飯、一遍一遍擦臉擦身體。
出院後,小叔子生活更加艱難,血壓高、行走不便,肖仕芬更是寸步不離照顧他,一日三餐、藥水都要送到手上;晚上督促小叔子上完廁所,安排他上床睡覺;半夜還要起床看被子是否蓋好,提醒是否上廁所;早上伺候完洗漱、早飯,還要牽着他出門轉一圈透透氣。
肖仕芬22年如一日的“長嫂”大愛在當地口口相傳,村民經常説:“什麼是孝道,什麼是嫂嫂,去看看肖仕芬婆婆就曉得了。”
日前,肖仕芬榮登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面對榮譽,她很淡定。有人問她:“假如哪一天你自己身體也不行了,小叔子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肖仕芬也許在嫁到張家的那一刻就想好了,“不怕,只要我能動一天,我就會帶着他,真要哪天我帶不動了,還有我的兒女,都會把他照顧好的”。(曹妤)